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胡文洁
金秋十月,三湘大地层林尽染,神农福地庄严肃穆。
在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长眠之地——炎陵县,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交流盛事如期而至。10月26日、27日,2025(乙巳)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大会、海峡两岸炎帝陵拜谒仪式相继举行,500余名两岸同胞齐聚,共祭始祖、共话文化、共叙亲情,以庄严的仪式与深入的交流,书写“文化同根同源、中华同心同梦”的时代篇章。
海峡两岸拜谒炎帝陵仪式现场 本组图片摄影:刘震
庄严仪式的文化共鸣
10月27日清晨,炎帝陵祭祀广场上古乐悠扬、气氛庄严。
两岸嘉宾沿炎帝陵景区中轴线缓步前行,经阙门、鹰鹿广场、咏丰台,最终抵达朝觐广场。8时19分,仪式正式开始。击鼓九通、鸣金九响、礼炮齐鸣,古朴的礼制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农耕文明初启的年代。
在典雅的古乐声中,身着传统服饰的礼生抬着三牲、九谷、九果等祭品,缓缓敬献于供品台前。这一刻,不仅是仪式的延续,更是对中华民族文明源头的深情回望。
尤为动人的是,两岸青年代表共同点燃炎帝圣火。火焰跃动,象征着文明的火种生生不息,在两岸同胞手中接力传承。两岸学生代表齐声吟诵炎帝功绩的环节,我们听到,年轻的人们用清澈而坚定的声音,赞颂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织麻布”的丰功伟绩,共同缅怀始祖功德、感恩始祖泽惠、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明。
这一幕,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年轻一代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担当。
仪式最后,台湾同胞举行了庄重的“三献礼”。这既是对中华传统礼制的延续,也体现了台湾民间对炎帝信仰的深厚根基。礼成之时,古乐回荡,两岸嘉宾一起肃立鞠躬,表达对始祖的无限敬仰。
交流对话的精神契合
如果说拜谒仪式是情感的凝聚,那么前一天举行的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大会,则是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融合。
10月26日,以“文化同根同源 中华同心同梦”为主题的交流大会举行。两岸学者、文化界人士围绕炎帝文化的源流、内涵与当代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有学者指出,炎帝与黄帝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神源头。在历代诗词文献中,炎帝形象不断升华,从农耕始祖逐渐演变为勤劳、创新、奉献的文化符号。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
台湾学者在发言中说,炎帝信仰在台湾民间扎根深厚,从1989年台中霧峰圣贤宫首次跨海到炎帝陵谒陵,到如今两岸共祭成为传统,炎帝陵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圣地。他们呼吁更多台湾同胞,尤其是年轻人,积极参与两岸文化交流,在寻根之旅中筑牢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
本次大会还特别设置了“求同存艺——中华炎帝神农文化视频图片联赛”颁奖环节。前期,该活动共征集作品3379件,其中台湾同胞投稿1029件。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炎帝文化的当代意义,展现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共同热爱与创造力。
两岸青年的交流平台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青年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从共同点燃炎帝圣火,到齐声吟诵始祖功德;从参与文化交流,到登台领奖,两岸青年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深厚的文化情怀。
一位参与活动的台湾青年代表感慨道:“站在炎帝陵前,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人们一起参加拜谒仪式、一起交流,‘同属一个民族、共享一种文明’的认同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
青年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通过炎帝文化这一纽带,为两岸青年搭建交流平台,让大家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寻找共鸣,在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建立信任,这正是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
文化共识的发展动力
炎帝神农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
近年来,湖南以炎帝文化为媒介,持续推动湘台两地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自2010年以来,株洲已成功举办10余次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活动,从文化互访到经贸洽谈,从民间信仰到学术研讨,交流层次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持续拓展。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石,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层动力。炎帝文化所代表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与当代两岸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以文化为引领,以经济为支撑,以青年为桥梁,两岸融合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站在炎帝陵前,仰望苍翠的群山,聆听古朴的礼乐,记者深切感受到:文化,是穿越时空的力量;根脉,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一场拜谒,一次交流,不只是仪式的重复,更是精神的洗礼、身份的确认、未来的昭示。
两岸同胞同拜炎帝陵,共话神农文化,展现的是对共同祖先的敬仰,对中华文明的礼赞,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正如那熊熊燃烧的炎帝圣火,文明的火种从未熄灭,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这场跨越海峡的文化盛典,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气,汇聚更磅礴的同心力量。
编辑:李毅哲
二审:胡文洁
三审:高晓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