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苏杭游记之十 枫桥寒山寺
原创 天涯牧秋 带走一片云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苏州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是写愁的代表作。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逻辑关系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就连东瀛日本,也颇受影响。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这样说过:“其国三尺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州治在湖北襄阳)人。生卒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
据说这首诗很圣明,只可远观,不能近狎。唐武宗酷爱《枫桥夜泊》诗,在猝死前一个月,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吕天方精心刻制一块《枫桥夜泊》诗碑,说升天之日,要将此石碑一同带走。
于是,唐武宗驾崩后,此碑被殉葬于武宗地宫,置于棺床上首。唐武宗临终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后来,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都因书刻此诗未能善终。1939年,钱荣初刻完《枫桥夜泊》诗碑后也立即暴毙。1947年,苏州名画家吴湖帆,请国民党元老张继写刻了《枫桥夜泊》诗碑。清代诗人张继书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但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诗碑后,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
一首诗,成全了一个景区。我是奔着这首诗里描绘的景色去的。一看才知道,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寺庙,含有三个景点:寒山寺、枫桥胜迹和寒山别院。
下车后,不知该往何处去寻寺院,前行百米,发现右侧有一雄伟牌坊,下面是玉石柱。上面木构三层楼体,四角飞檐,六龙盘飞,顶覆灰色筒瓦,光彩夺目,坊上正面题额“枫桥胜迹”,另一面题“塔影钟声“字个金字,金字飞龙舞凤,熠熠生辉。但不晓是何人手笔,前面百米便是寒山寺了。
寒山别院
寒山别院,是寒山寺的“扩展”。在寒山寺之南,枫桥胜迹牌坊的东南。去寒山寺必取道寒山别院,是一个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绿地公园。一条逶迤的卵石路将“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点串连起来,布局与建筑仿唐色彩。
巧妙将寒山寺的普明宝塔借景入院。经过时,首先看到挂在架上的一个金黄色铜钟,感到钟是这里的形象代表。
院中眺望,古宅绿水,白墙灰瓦,江村古桥、老寺钟楼、普明宝塔历历在目,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别院高处,有座雅致的松茂亭,立着一块诗碑,为革命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
1956年,他的女儿李星华,将这幅原作捐献给国家,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是我的老乡,看到了感到亲切,这算是河北与苏州的一脉亲情吧,亭四周草地葱郁,犹如绿毯,唤为“听钟坪”,寒山别院是不收门票的。
院内有“华夏第一法钟”大钟楼梵音阁和有“华夏第一诗碑”的《枫桥夜泊》碑,最引人注目。位于寒山寺东南200米处,建成于2008年12月,阁高50余米,钟楼三檐六角,纯木结构,一层有回廊,顶层檐下高悬“梵音阁”字匾;南北两侧挂“有唐遗音”、“梵音遍传”、“法音无凝”、“霜钟天籁”等匾额。
它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汉白玉基座与栏杆做工考究、精雕细琢。阁内外结构均采用红木,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南面大门上“寒山寺钟楼”五个金色大字匾额,是寒山寺前任方丈、空性大和尚89岁时候所写。阁北大门上另有一个“寒山寺钟楼”五个金色大字的匾额,是苏州灵岩山灵山寺明学法师所题。梵音阁台座分为三层,屋脊结构采用弧形朴素装饰,每个檐角挂有铜铃,整座楼阁雄浑之中透着精致,富于华贵韵味和美感。
进入楼内,只见巨铜钟悬挂中央,下面贴近地面,钟的上方直指藻井。吊口处为一铜质神兽造型,钟底为九部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阁虽全木结构但不刷油漆,古意盎然。
沿着木梯,拾级而上观赏这口大钟。钟重108吨,高8.608米,最大直径5.242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花纹。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反映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结构为仿唐式。2008年11月,经中国上海吉尼斯总部审定,此钟入选“吉尼斯”名录。
诗文碑在梵音阁的对面,高16.9米、宽6.5米、厚1.3米,重约400吨,碑身重为206吨,其中碑帽108吨、碑座86吨。碑体采用山东嘉祥青石制成,正面刻有清代俞樾所书的唐代张继诗《枫桥夜泊》,共28个大字,45个小字,最大的字为0.8×0.8米。由10多名姑苏民间石匠艺人,半个多月精心凿刻而成。面南一侧,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碑上雕刻28条蛟龙,石碑南侧有一大照壁,刻有六个金色大字“塔影、钟声、诗韵”。蓝天下,诗文碑与梵音阁交相辉映威严、雄伟,让人不由仰首赞叹。
站在梵音阁上远眺,只见普明宝塔、梵音阁、《枫桥夜泊》石碑在南北连成一线,气势恢弘,突出了寒山寺特有的“诗韵”与“钟声”,为1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名刹增添了一道独特景观。
枫桥胜迹
温柔的古运河在寒山寺前迤逦而过,黄浑色的河水在春阳照耀下,波光潋滟,绚丽诱人,给隐现在古木林中的寒山寺,增添了动感和灵气。大运河上,横跨着一座月芽形石拱桥,石面洁白似雪,伏卧枫河碧波之上,古朴典雅,气度端庄。桥上游人如织,桥下游船穿梭。
我迟疑道:“这可是张继千年前泊船的枫桥吗?”旁边导游姑娘回答:”不是呢,这是江村桥,枫桥在那边,与这个形态一样的。”顺它手指的方向是前面的渔村。
眼前的“江村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867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1984年,苏州市政府拨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桥记》。江村桥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级石级,北侧10级石级,跨度9、8米。宽2.1米,底宽3米,桥栏用砖封砌。从唐代以来,一直和枫桥对愁眠着。
跨过江村桥,看到一座戏台,上悬匾额“吴风古韵”。沿河一路向北,有漕运展示馆、原上草堂、渔隐村等景点。继续向北,是“听钟桥”,是一座泥黄色木石结构的廊桥。在听钟桥上可以看到又一座古桥,那才是慕名已久的枫桥。
这里离城仅五六里。自古是水陆交通要道,大运河在此通过,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交会,为了航运安全,旧时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禁止通航,于是,这里成了船舶理想停息之地,便因此得名“封桥”。
枫桥是江南随处可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只是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后,名噪天下。宋代王郇公寄居苏州时,将张继诗书刻在石碑上,也是《枫桥夜泊》最早的石碑,把“封”字改成了“枫”,大家觉得桥名更有诗意了,从此就叫它枫桥,一直沿用到今天。苏州有桥300多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就是枫桥。
从张继夜泊处的位置,是枫桥和江村桥中间,所以才有了“江枫”二字,而枫桥和江村桥并不能相望,因此说“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两桥相“对”,是通过诗人眼睛传递来实现的。枫桥的形制和江村桥非常相似,也是单拱石桥。张继当年夜泊的唐代枫桥今已不存,枫桥和江村桥一样,也重建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
枫桥的东堍与铁岭关相连。铁岭关,又称“枫桥敌楼”,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是苏州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抗倭关楼遗址。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苏州并非沿海城市,到长江的直线距离也超过100公里,但这里竟然已经成了抗倭的前线,由此可见当年倭寇的猖獗和嚣张。
枫桥是一座横跨于古运河上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长39.6米,宽5.7 米,跨度10 米。西坡踏步二十八级,东坡落于铁铃关内。额镌“重建枫桥”四字。桥南石柱上刻有“仁济堂安仁局董事经办”,“同治六年丁卯八月建”。这些,我都没有看到,是导游姑娘告诉的,我只是远远观望了一下而已。
枫桥古镇著名的西塘,过去有法华庵、听钟桥等古迹。1954年为了避免大运河嘈杂的船声对寒山寺的影响,古运河向西改道,将其围成了一小岛。建成江枫洲,占地3.5公顷,分三个景区,北部是古镇街市,中部反映民俗风情,南部以生态植物造景。现已成为苏州大门和古运河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园中由山水、厅台楼阁组成洗砚池、五砚楼、枫江草堂,吟晖亭、稻香廊、汉学居、红蕙山房等十八景,园景之胜和当时的“乐圃、南园”并美,是苏州名流、远方贤士经常造访和雅集的地方。
古河、古桥、古寺、古镇、古关是这里的特色,近似的水面,近似的桥,两处不过区区百米之遥,当年,张继船停在过了“枫桥”的地方,抬眼就能看到江村桥”,所以才有“江枫渔火对愁眠”之叹。我站在“江村桥”桥上,居高观览,四下张望,欲看到张继当年狼狈歇息的痕迹。
古运河在枫桥镇一下变成两条支流,一条向东,经伍子胥所筑阊门汇入护城河,一条穿过枫桥,经寒山寺流成了眼前看见的枫江。顺桥远望,蜿蜒曲折,粉墙黛瓦,曲槛回廊,临街傍水,错落有致。舟楫往来,小桥流水相依,古塔石桥相映,酒肆茶楼相倚,吴歌丝竹相闻。
隔河看寒山寺,黄墙掩映在绿树丛中,唐塔高耸出林,欣赏到寒山寺优美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气氛。
我想,这完全是诗里的风光,张继到长安赶考落第,郁郁回乡,坐船途经此处,夜里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他把旅途中的愁容与周围幽美的景色,如音画般地描绘了出来。
弯月、客船、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有明有暗,有静有动,有音有画。短短的28个字,写出一个悠远旷达、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紧紧围绕着桥来写。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也使江、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
今人虽自称诗人的多矣,但不会有第二个张继,不会有第二个《枫桥夜泊》了,必须承认,我们与古代诗人,相隔的岂是千年的追赶距离呢?
寒山寺
江村桥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寒山寺,建于六朝时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
唐代贞观年间,来了两位天台山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双双乘鹤而去。
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
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史册写下了美好一页。在日本,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作为课文讲授和背诵。
黄色照壁上“寒山寺”三个大字,为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古朴苍劲。“古寒山寺”的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
通常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山门朝西,《寒山寺志》明文写到:“寺院呈长方形,四周培垣峻起,山门西向。”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曾指点迷津,乃是为“因地制宜”。
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运河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河边开了。还有,人们都知道唐僧取经故事,西天是佛祖居住地,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运河水来灭火。寺门对河,也是消防的需要。
历史上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
山门旁两棵古樟,郁郁葱葱。黄墙内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迎山门坐在佛龛中金装佛像是弥勒佛,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笑迎客从四方来。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来佛。有的佛寺中,弥勒像衣冠端正,面容庄重,正襟危坐,那是弥勒的真身。而许多佛寺中喜笑欢乐的弥勒,乃是弥勒的化身。塑像两旁配的楹联,依旧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佛龛背后一尊威风凛凛将军塑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他叫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据说,古印度佛寺内的大雄宝殿,为佛祖灵堂,宝殿前,安放释迦牟尼舍利塔。有个“捷疾鬼”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神通广大,行走如飞,飞驶抓贼夺回佛牙。之后,便担负起守卫佛祖舍利塔的重任,所以在寺庙中他总面向内。
穿过山门,寒山寺的主庭园树木葱茏,回廊曲折通幽,可谓清静佛地。左侧的花坛分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
罗汉堂有五百尊罗汉,是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清代雍正年间文物。五百罗汉是释迹牟尼的五百弟子,要达到三个境界:一、不受生死轮回之苦;二、不贪,无烦恼,永远进入涅盘状态;三、受天人供养。
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
大雄宝殿前,花岗岩铺地的露台上有三件珍品,一是露台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图案。二是铁香炉,炉上“大化陶熔”四字,“大化”意为“佛的教化”。“陶”比喻造就、培养。“熔”可作熔铸金属或浇制成器具时用的模型解。综合四字,就是:按佛教教义培养信徒,使顽者归化,脱胎换骨。暗示佛神通广大。三是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
通常解大雄宝殿,“大雄”指的释迦牟尼,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正中坐在莲花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里苦修六年,最后于菩提树下得道成佛。胸前的金色“卍”符号,唐代武则天把它读作“万”,意为“万德吉祥”。有的佛寺中,也有写成“卐”的,可以通用。
佛祖左边,站立的眉毛雪白的长者名叫迦叶,右边站立的年轻者叫阿难,他们是如来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堂弟,聪明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话语,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为佛经。1924年,康有为参拜寒山寺,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概括了佛教历史,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之一。
大雄宝殿两侧,沿墙分列十八罗汉坐像,是明代的铁铸金罗汉,从山西五台山请来。大雄宝殿外,右侧木架上挂一口钟,左侧木架上放鼓。寒山寺挂的是日本铜钟。全名“仿唐青铜乳头钟”,钟上铭文是汉字,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
所谓晨钟暮鼓,乃是唐代寺院计时方式。早晨敲钟,一天开始;晚间击鼓,一天劳作结束,和尚们辛苦做一天佛事,也称功课。
钟右边墙,嵌有清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指画“丰干像”。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父。墙上还许多书条石,刻有历代诗人咏寒山寺的诗数十首。
一般寺院大雄宝殿,在佛祖塑像背后,是南海观音像,寒山寺佛祖背后却供奉着寒山、拾得石刻画像。画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自若,形态纯朴;拾得袒胸露腹,洗耳恭听,憨态可掬。石刻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画上端有碑文及款识,有题词,这是寒山寺的一个特色。
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
来到普明塔院门前,上挂一块金匾,上书“无上清凉”。门厅内一汉白玉照壁,刻着“普明塔院” 四个鎏金大字。照壁后刻着《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完整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转过照壁,进院后,见普明宝塔高高耸立于塔院中央。
塔的起源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后生成许多击之不碎“舍利子”,弟子们造坟来供奉这些珍贵的“舍利子”。这个坟就是最早的佛塔。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所谓塔院,多为祖师塔,故寒山寺之建,最初当系普明祖师之骨塔。一般祖师塔,在墓上用砖砌或石雕似佛塔的建筑物,在其旁建筑简易僧舍围成院子,即为塔院。
妙利普明塔后毁于唐末战火,北宋重建七级浮屠宝塔,元末又毁于战乱,明清时重建寺院,但佛塔终未能重建,后近630年来寒山寺不见塔影,令寒山古刹,有寺无塔,实为姑苏一大憾事,造塔一直是寺内僧人的心愿。
1989年,寒山寺住持性空法师,发宏愿重建普明宝塔,得社会各界、海内外佛门信士及各友好团体支持。1996年普明宝塔竣工,结束了寒山寺六百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圆了寒山寺僧众的一个梦。宝塔也成为枫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的普明宝塔,是一座仿唐五级楼阁式宝塔,呈正方形,由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4米。宝塔台座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台座四角,各有一梯形方台,上卧铜镇狮,神态威严,守护宝塔。塔身高30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翬飞。塔身和台座有拱桥相连,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宝塔东西南北各一门,门楣上高悬“普明宝塔”匾额。宝塔飞檐斗拱,雄大疏朗,再现了唐代庄重华丽的建筑风格。四周塔檐下悬有108个风铃,阵风吹过,铃声悦耳,增添了几分动感和灵气。东南西三面塔上挂着“拈花微笑”、“无量寿佛”、“明心见性”、“无上菩提”、“佛光普照”、“如入禅定”等牌匾。
塔顶的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日光映照,光华夺目。
塔内供奉有佛祖的塑像,每层有楼梯可上下通达。我们拾级而上,登至塔顶,凭栏远眺,远山近水,山村城郭,吴中美景尽收眼底
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角楼一座,为仿唐式样。塔院四周以回廊环绕,回廊内壁布满碑刻,风格各异,令人应接不暇。整个塔院厅、堂、楼、塔布局紧凑,疏朗有致,统一为仿唐风格。一路明清风貌过来,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生出思古幽情。
寒拾殿楼上是藏经阁,上面秘藏珍贵佛经、书籍共7300多卷。赵朴初题写书名的《苏州佛教文化》巨著在内,图文并茂,有两页专门介绍寒山寺藏经楼。楼上金碧辉煌,佛像庄严,两旁巨型朱红漆经柜整齐排列,内藏许多经书和佛教著作。
楼下叫“寒拾殿”,匾额是赵朴初所写。供奉着真人大小的木质全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袒胸,相视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捧着方棱圆口净瓶,“荷”、“瓶”,取其谐音“和平”,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以,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
回头详细看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给游人以曲境通幽、迂婉回还之感。
寒拾殿后墙背面,正中供奉“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的巨碑,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内墙环壁嵌有《金刚般着波罗密经》石刻和董其昌题跋41块,都是传世珍品。
藏经楼北侧,有一坐东朝西的方形敞轩,轩中高挂“寒拾亭”匾额,亭前有一方形护栏,栏身饰以莲叶,栏柱雕成莲花状,莲花象征着清静无染、离尘脱俗,护栏之内是一口古井,井口题“寒拾泉”三字。
藏经楼南侧,有一座两层的六角形重檐亭阁,造型轻盈,轮廓优美,这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楼门有一联“钟声明慧眼,月色照禅心。楼前有一石,上镌“听钟石”三个大字。
游人常在楼上撞钟,如今,张继听到的那口唐钟,早已不见踪影。钟房二楼悬挂的铜铸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铸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上有铭文。以杵撞钟,钟声浑厚宏亮,余音悠扬。
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寺院的钟声要敲108下,是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的“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击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
传说人生一年中有108个烦恼,登寒山寺钟楼撞钟,或聆听钟声,便能消除一年的烦恼,逢凶化吉。
还有一种说法: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72候,把12、24、72相加,得108,既可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
沿钟楼下走廊前行,即达碑廊、寒山寺的碑刻素来闻名,清光绪32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特建碑廊,将寺中旧碑刻集中,分别嵌置碑廊之壁或矗立碑廊之中。碑廊规模较小,不能容纳寺中所有碑刻,又有陆续增加,于是长廊之壁,钟群之间,殿亭之墙,寺院之内,凡可安置碑刻者,均有碑刻安置其间,使观光者随处可见。1990年寺僧复于碑身外表部分加设玻璃柜罩,保护有加。1997年普明塔院又设环廊,新置书画碑刻71石,蔚为大观,成为寒山寺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还不包括寺门墙上的数座吟咏江枫之诗。
寺院有碑刻,赖以传记寺史。寒山像碑刻石,却又与众不同。寺存绝碑,名家手笔,碑刻成寺之一宝。与寒山寺钟声、塔影相得益彰。漫步在四周回廊中,观赏着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看着一块块历尽沧桑见证,让人感受到寒山寺悠久的历史文化。漫步在四周回廊中,观赏着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看着一块块历尽沧桑见证,让人感受到寒山寺悠久的历史文化。
自古至今,寺中《枫桥夜泊》诗碑,到底有几块呢?导游说:“一诗七碑千古留芳。” 寒山寺唐朝张继诗碑,始于北宋翰林学士、珣国公王珪(1019~1085年),早已失传。令人欣慰的是,由于苏州佛教界、文化界的刻意恢复,四处寻觅王珪墨宝,我国台湾博斯年图书馆,无偿惠赠三千余字王珪手迹资料,是他写的一块宋碑的拓片。全诗集字只有28字,能直接选用完整原字只有14个,即:月、满、天、江、火、对、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是通过原字部首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结合;部民”以“目”和“民”组合等等。字为正楷,介于颜、柳书体之间。碑石选用有一定年代的无字旧青石碑,总高2.5米,宽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约13厘米见方。是苏州碑刻博物馆,于1996年重刻王珪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立于塔旁。
第二块碑为明代诗、书、画“三绝”巨匠文征明所写,因寺失火,已成残碑,虽剩下不到十字,但笔迹流畅秀劲。展示于碑廊墙内。
第三块碑保存完好,为清代俞樾所书,碑之拓片流传甚广,极为公众称颂。陈列在碑廊。
第四块碑为民国国史馆馆长、与张继同名同姓的河北沧州人张继所书,不幸的是,他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第二天便猝然逝世。这块堪称绝笔的诗碑保存较好,近年才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这位沧州张继先生手书的《枫桥夜泊》诗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史馆。海峡两岸汪辜会谈时,话及情谊,多次提及这一墨迹,成为佳话。真是:古今两张继,往事越干年,同赞寒山寺,游人皆称奇。
第五块碑,是1993年刻成,立在寒山别院内松亭中的李大钊先生写的诗碑。
第六块碑,是当代书画大家刘海粟作品。1981年冬,时年86岁高龄的画家,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枫桥夜泊》。刘老完成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认为不亚于俞樾所书。根据刘老生前愿望,这块碑于1994年镌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内。
第七块碑,是1998年新竖在“枫桥诗碑廊”内,由革命前辈陈云所书,原件是他82岁时赠给评弹名家刘韵若的。
《枫桥夜泊》诗碑,千年来均出自名人之手,是寒山寺悠久文化历史的反映,加上佛教文化,说明文化是它名扬天下的根本。
碑廊内,与俞樾手书碑相对而立的是,康有为1920年在寒山寺题诗之碑,诗曰:“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感慨古钟流失到日本,风趣地比喻:也怪丰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阎邱点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化身的天机。若不泄露天机,再有转世者到来,寺内就不会空空地连古钟也保不住了。
碑廊内还陈列着明唐寅的《化钟疏》碑、民族英雄岳飞的“还我河山”等题词。岳飞被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召回,路过枫桥,宿寺中时留此墨宝,表现了誓抗金兵收复失土的决心。
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坐北朝南,出檐甚大,具有典型的唐代佛殿建筑风格。堂外有一副楹联: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
堂前池水环绕,池中锦鲤游弋,池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露台中央,有一尊九龙五凤鼎,此鼎造型古朴,含意深远,周身雕饰九龙五凤,寓九州龙腾,五凤呈祥之意。里面供着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于公元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长安,译大量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一直是佛教界的泰斗。小说《西游记》中,他作为孙悟空的师父出现,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
右侧供奉的是另一位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公元753年从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启航,再次吃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塑、农业、文学、医药、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唐招提寺病逝。鉴真贡献卓越,被尊为 “盲圣,也是弘扬佛教先驱之一。
鉴真像对面供奉的是日本高僧空海。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来华,阴历十一月廿二日抵苏州,廿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
从钟房沿寒山寺南侧小径西行,来到了一处小庭院。满眼园林风光,本已身处寺中,此时更觉超然离俗,院中一泓清水,名“常乐池”,岸边蜿蜒曲折,太湖石高低错落,水中游鱼往来,或聚或散,悠然自得。水上三曲石桥,可通“多闻榭”,榭柱有一联:入榭宽舒,闻钟听法,偶逢僧语,一心放下无热恼;游园欢欣,多绿少红,暂观鱼游,三乘停造得清凉。
寒山寺得山水之胜,有园林之趣,兼佛寺之建筑,产生了独特江南寺院的园林之美。此时,游览了佛家禅境,转到桃源所在,看奇石、观游鱼、听钟声,物我两忘。
抬头观望,园中四季花木,此谢彼荣,绿叶红花,天真烂漫。在花团锦簇之中,有一两层殿阁式建筑,叫枫江楼,面阔三间,坐西朝东,飞檐斗角,结构精巧,东面门楣上题有“枫江第一楼”匾额。
旧时的枫江楼在解放前就坍塌了,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移来的一座著名花篮楼。楼的底层南部,比一般厅堂少用两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处,换上两个雕刻精细的木质花篮,故名“花篮楼”。楼梯围绕中心柱盘旋而上,十分精致奇特。顺楼梯登上楼顶,临窗眺望,远山近水,风光如画。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寒山寺内和其他处寺庙不同,处处显出苏州园林特有的气息,尤其是寺中许多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和灵璧石。寒山寺内丈室东院,有一尊堪称“姑苏之最”、高达7米、重量约35吨的“灵璧观音峰”。巨型灵璧以“玲珑剔透、硫璃娟秀、姿若观音临驾,慈态善容、风韵万种”得名。寺院东门也有一块巨型灵璧石,但不知叫什么名字。
游览寒山寺,起初是为了追寻张继的影子,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佛祖的伟大,我感到内中的神明与我一样,都是活着的芸芸众生。其实,自己更明白,真正的佛不是在这里,也不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心里,一亦如我们心中的爱恨嗔痴。
“咚——咚”,一阵阵钟声悠悠传来,惊醒了凡尘中的我,当年,就是这个钟,被和尚漫不经心的一撞,撞动了远在运河小舟上一名落魄书生的心弦。落魄书生心生感慨,吟了一首伤时感怀的诗句。同样,书生也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一时感触,会使远处一个平常的梵钟声震千年,这就是寒山寺。
枫桥胜迹
牌坊探瓦指朝东,院巷穿花攀老松。
河水轻来如画卷,乌舟远去若描工。
春旁柳絮初湿墨,岸畔风流早欲葱。
寺里遥遥传肃穆,白天亦肯送钟声。
花石树木
堪说花信也欺林,时令匆迎竟摄魂。
寺辨蜿蜒妆玉树,石披缟素误灵神。
青竹敛欲收窗底,碧水恬池听旧闻。
还叹俗心恭梵刹,从来造化不由人。
闻钟与石碑
闻声何必到禅房,张继由年听最详。
梵肃斋堂清孽欲,佛容心地筑诗行。
钟敲几载应得换,碑伫七方犹射芒。
本是编家传故事,枫桥泊夜话留长。
书法碑廊
长廊护字到东西,尤赞寒山是第一。
张继听钟容偷窃,曲园先手竖碑梯。
龙飞但教神仙敬,凤舞堪容翰墨拘。
朝代轮流诗渐换,惟传神魄不容欺。
游寒山寺
故为江桥把月藏。沿河照壁但侵黄。
钟声且肃千年殿,塔影堪丰百代廊。
笔墨由传枫夜事,和合不认老诗行。
休说佛子兴禅寺,还是听闻赠久长。
寺径
通幽曲径又穿廊,叠绿如何论短长。
弯月偷开石板路,清竹绕过旧碑墙。
钟楼频响惊天域,塔影逐歇入殿房。
不是佛家修苦海,何能一下见慈航。
寺内佛堂
寒山寺院竟无山,只有钟声叙梵渊。
红柱凭值灰瓦殿,朱廊偏过玉栏杆。
神明住处堪觉老,雕刻菡萏不复鲜。
应叹如今佛庙旧,轻轻叩响是唐砖。
普照宝塔远望
遥观翠绿掩天光,近看檐铃连殿慌。
瓦上青霜擦不去,烟中枫水似梳妆。
花香月桂沉芳馥,塔厌红尘斜懒洋。
普照听钟深夜里,辰时何必弄宫商。
梵音阁
因知新筑总觉亏,但把孤身对玉碑。
遗响虽存无夜碍,有唐堪是窃名吹。
丹花怀馥偷芳绽,枫水留诗照翠微。
动地应听一百劲,雷门大敞向云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