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缦胡同位于西城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中部,是街区中最主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过去胡同内停车无序,道路破败,居民院内极易积水。2018年9月,胡同启动提升改造,曾经斑驳的院落、坑洼的路面也终于迎来新“烂漫”。
环境优美的烂缦胡同/记者拍摄
行走在烂缦胡同,一路小鸟叽喳,鸽声咕咕。杨大爷端一杯茶水,坐在凉亭下跟老哥几个正聊着天,好不惬意。
杨大爷:这个改造以后呢,特别是一些过去的犄角旮旯呢都给利用起来了。因为年龄也大了嘛,也不愿意奔远处去了,每天生活在胡同里边,休闲角嘛就跟小花园似的。我们老哥几个啊,每天有时候出来进去,就坐那聊聊天,家长里短啊,大家觉得心情就舒畅了很多。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记者拍摄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烂缦胡同就位于街区中部。虽然全长只有不到四百米,但文创咖啡馆、花店、文化酒店应有尽有。曾几何时,这里和众多老城胡同一样,路面坑洼、道路拥挤、违建众多。用居民的话说,就是和“烂缦”二字毫不相干。2018年9月胡同启动了建筑整治和试点院改造,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给老胡同带来了新生机。投资发展部经理杨娜说:
杨娜:过去老胡同片区都是那种天上的飞网啊、线啊,就是很混乱。在这次的过程中我们就把所有的架空线都入地了,整条胡同我们重新做了一个梳理,其实是把这个高度给它往下降了,然后进行了雨污的分流,雨水污水管进行分开铺设在这个道路下边。在烂漫胡同有条件我们引入了低压燃气管线,这样就为将来商户入驻提供了一个基础的设施服务。
架空线入地、路面改造后的烂缦胡同/记者拍摄
为了恢复原始风貌,胡同先后完成架空线入地、道路改造,实现雨污水分离,彻底解决低洼院落的积水问题。杨娜介绍:
杨娜:原来咱们是铺那种沥青的道路路面,一年铺一次一年铺一次,它的路就会越来越高,无形中也会产生了一些低洼院积水的情况,所以我们这次重新梳理了高程,把这个高度降下去。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路啊它是有一点小坡度的,中间高两边低,同时在两边做了线性排水槽,做这个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汇水面积,能够让暴雨过后的这个积水迅速的排掉。
去年夏天,北京降雨频繁,在烂缦胡同里住了几十年的杨大爷却再也不担心院里积水了。
杨大爷:原来的院呢也是低洼院,后来又重新铺设了地砖,铺了地面了,过去下雨呢老存水,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胡同口建设起的智慧停车场/记者拍摄
过去大家的机动车都各自停在家门口,再加上电动车、自行车无序停放,胡同变得越来越窄。按照“老胡同新生活”的理念,居民的通行条件也需要得到改善。为此,宣房大德公司联合街道、社区和交管部门,借助烂缦胡同北口西侧的边角地,打造出了一处智慧停车场,并将烂缦胡同改为单向行驶不停车模式。
杨娜:为了解决我们烂漫胡同跟南半截胡同居民停车,这个智慧停车是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升降横移式的。2019年的时候,我们当时也做了一个交通微循环的小设计,短期目标希望实现的是车辆可通行但不停,未来是希望能够车辆禁行,目的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安全、安静、安心、安逸的“四安”不停车街区。
在法源寺社区的沟通协调下,胡同居民主动将车停放在车位。居民李阿姨表示,虽然相比以前要多以支付了一笔停车费,但车辆有人管理,进出家门能顺畅无阻,还是很值得的。
李阿姨:要是想让这环境更好,更安静,那么汽车搁在这确实不好。因为两边都是车,你要真是有个救护车,或者说有个搬家公司的,停着这车杂乱无章的。车挪出去了,虽然我们个体受到了一些影响,不会说一出门我就开车,但是呢让大家能享受到更好的环境,让能来到我们这个地片的人能感受到我们浪漫。
除了基础设施改造,烂漫胡同还融合片区历史文化元素和居民需求,对景观进行提升设计。杨娜介绍:
杨娜:这个就是结合了居民以往的生活习惯,烂缦86(号)的居民他们就喜欢在这个位置小聚,每天下午就一块乘凉啊、聊天啊,然后我们当时在景观改造的时候就观察到了这个点。之后就跟居民进行了一个协商,做一个小凉亭,里面自己摆上些桌子椅子,这样你们有地儿可以乘凉,可以聊天,做完这个之后他们利用率很高。
改造后引入的新业态/记者拍摄
提升的基础是‘补短板’。杨娜表示,改造一方面要保护胡同肌理,恢复传统风貌,另一方面,也要引入新业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杨娜:我们就利用这个当时腾空的房子,引入了那个南口北口的咖啡店,当时还有一个花店,然后目前还在进驻面包房,就是从便民设施的这个角度来出发。
改造后的花韵·丁香文化酒店/记者拍摄
位于烂缦胡同南口西侧的花韵·丁香文化酒店采用了苏式园林建筑模式,设置有传统门头但不装大门,让庭院花园成为了胡同居民能随意进出的公共空间。
杨娜:其实原来我进去之后,它里面那个庭院位置全是自建房,我们收了这部分房产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建全都拆除。拆自建的本身这个行为就是在做减量发展,自建拆完了之后呢,形成了这么一个庭院,包括这个小门头,其实它是为了体现这块原来是常熟会馆的一部分。而且你发现这个口是没有门的,我不封闭它。就是说作为我们街区的一个公共空间的延伸,反馈给居民,他可以享受这里面空间带给他的愉悦。
对居民开放的庭院花园/记者拍摄
在烂缦胡同108号院,改造后的红色会客厅不仅是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间,也成了居民的活动中心。居民李阿姨说:
李阿姨:这个会客厅离我们特别近,周六这块呢有评书,我们居民可以到这来听一听,同时呢搞了一些文艺活动,手工啊、插花等等的我们都可以参加。另外呢就是有意见建议可以到这来提,居民议事,整体的我们老百姓还是非常满意的。
利用率极高的红色会客厅/记者拍摄
随着越来越多的书局、工作室等业态落户烂缦胡同……过去喧嚣的烂缦胡同,如今重新“静”下来。未来,以烂缦胡同为代表的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将聚集各种文化新业态,让老胡同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杨娜: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它就是一个居住区,它是一个安静的社区,所以基于这个理念来说,我们未来引入的业态也是以安静的为主。比如说在烂漫胡同,我们可能会引入一些专家智库类的、设计师之类的,包括一些便民类的服务设施,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呢,也要格外的注重提升属地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随着胡同的保护和治理越来越精细化,方寸之间的更新也持续演绎着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的“京味”特色。
胡同居民:从原来的那种乱哄哄到现在的马路非常平整,而且非常宽,也没有汽车在这停放,然后电动车自行车都有地儿,这胡同就感觉唉呀可安静了!特有老北京那种感觉!
记者/编辑:张赛男
主编:朱来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