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受一位挚友儿子的邀请到汾阳田村他们的居所游玩了一天。中午吃过饭后“祈福游览”了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田村后土圣母庙。
后土圣母庙又称后土庙,位于山西汾阳市城西北二公里栗家庄乡田村旧村一角。因庙内供奉后土圣母,故名。
田村后土圣母庙坐北朝南 远眺
后土圣母庙门
后土圣母庙
后土圣母庙
田村后土圣母庙
田村后土圣母殿
田村后土圣母庙殿顶
脊刹
殿顶上神兽 螭吻
殿顶上脊刹
螭吻,
圣母庙殿前
田村后土圣母庙斗拱
田村后土圣母庙匾额
寺庙斗拱
1986年省文物保护单位牌匾
马王殿
田村后土庙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乾隆、道光七年(1827年)又重修;原主要建筑有正殿、东西偏殿、钟楼、鼓楼、南面有乐楼等。
现仅存正殿一座,大殿东边还有一座小小的马王殿。
圣母庙有所考残碑《重修田村圣母庙碑记》在《汾阳县金石类编》收录。
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圣母庙正殿坐北朝南,殿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灰瓦屋面,绿色琉璃剪边,龙形鸱吻吞脊,瑞兽葫芦脊刹。
殿前筑有月台,格扇门前有廊庑,廊下两壁上彩绘门神,丈高有余,白面长须,身披盔甲,手持利器,侧首瞪目。墙面虽破损近半,仍可见运笔圆厚无碍,运转自然之功力。
廊下两壁上彩绘门神
廊下两壁上彩绘门神
殿内正中设木雕彩绘佛龛,内供奉后土圣母造像。
殿内正中彩绘佛龛内供奉的后土圣母造像 旁边是大殿管理者 刘老太太
殿内正中彩绘佛龛内供奉的后土圣母造像
殿内正中彩绘佛龛内供奉的后土圣母造像
圣母像及殿柱上的雕龙
圣母像
后土圣母庙管理人员,八十岁
圣母庙殿柱上的雕龙
圣母殿内局部
圣母殿雕塑 判官
圣母殿 夜叉
圣母殿侧面
圣母殿张牙舞爪的雕龙
殿顶琉璃脊刹题记,殿内梁枋上有明代“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至芦大富”的墨书题记。圣母庙有明代壁画共计74.7平方米,尤其殿内壁画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工笔重彩,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特色,艺术鉴赏和历史研究的价值极高。
明代“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至芦大富”的墨书题记
明代“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至芦大富”的墨书题记
后土圣母本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需求不断的变化,圣母的职责逐渐演变成了主宰阴阳灵魂的冥神,再到后来的祈求子嗣的送子之神,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神职虽然不断增加,但更加侧重与人们生活贴近的琐碎职能。
在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中, 最突出的应当是圣母“祈求子嗣 ”以及“求雨 ”的神职。在汾阳圣母庙壁画中有多处地方都出现了有关送子或者多子嗣的象征性事物。
殿内东西北壁绘满壁画,总面积76.37平方米。东面为《出巡图》,西面为《回宫图》,均高3.7米;北面为《燕乐图》,高2.5米;主要描绘圣母出行、回宫、赏宝、听乐等一系列活动的场景,后土圣母形象头戴凤冠,圆领广袖,红衣金绣龙纹,气度尊贵,这出自古代画匠对帝后宫廷生活的想象。
圣母庙壁画人物众多,多以女性、婴儿形象为主,如东壁左下方有一辆朱红色三套马车,车斗内坐了六排之多的白胖娃娃,松树林中穿过几位怀抱婴儿的妇女,寓意圣母“降赐子嗣”。另有一众年轻的仕女手托贡品,相视浅笑,娴静柔美,发髻云簪、衣裙纹饰、陈设用品等精工细染,样样精美。
西壁中央描绘有龙辇车马,鼓吹仪仗队伍,还有骑马神将、举旗护卫前后照应,场面壮丽,气场十足;另有亭台楼阁,华砖铺地。
东西两壁所绘线条流畅,色彩浓烈,红调为主,绿色为辅。
北壁宫廷陈设两次间分别有曲桥廊庑,错落有致,色调相对素雅;宫女们三五成群,亭亭玉立;屋脊、器皿等局部沥粉贴金,低调奢华,世俗化气息迎面而来。后土庙壁画三面均为独立式构图,转角又自然连接,表现力极强,为明代道教壁画之珍品。同时,为研究明代建筑、人物服饰、车马仪仗以及工艺器物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圣母庙壁画中也显现出圣母降雨、保丰收的职能。嘉靖二十八年《重修田村里 神母庙碑记》中记载:“ 岂所谓含泽布气,钟一方之灵秀,触石吐云,兴百里之风雨,效捍御昭,感应默有,裨于兹土乎?”。而结合圣母庙壁画西壁东壁也可 以看到,河神和土地神对后土母都有一个朝拜动作,由此可以推测,河神和土地神 都是后土母的下属神职。因此,人们通过祈求后土母以期望能够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体现了圣母最初的降雨、保丰收职能。
汾阳圣母庙壁画反映出的精神诉求
民间信仰的产生基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神秘感,也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一 种精神层面的诉求。人们通过对神明的祭拜期望能够得到神明的庇护,来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苦楚,更希望神明能够在现实社会中解决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这些民间信仰往往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广 泛的社会基础以及群众性,而神祠壁画作为人们专门进行祭祀神灵的宣传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汾阳圣母庙壁画内容很好的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诉求与社会传统观念的契合。在 古代,生命的传承、子嗣的绵延被赋予了社会属性。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 希望自己能够子孙满堂、后继有人、尽享天伦之乐。在圣母庙壁画中御驾送子的场 景承载了人们祈求子嗣的美好期望。这些图像的产生也恰恰反映出当时人们以下几点传统观念与精神诉求:
第一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中国古代,“孝 ”是重要的思想观念, 人们尊崇以孝为先,而对于尽孝来说,头等大事便是传后,中国人讲究骨血传承, 无子也就意味着整个家族的延续就此中断。而且,古人有着浓厚的敬祖传统, “香 火 ”的中断,意味着不再有人祭奉祖先,因此求子诉求应运而生。人们通过祭拜圣 母以求能够传承香火, 一旦愿望得以实现便会更加虔诚与敬畏。
第二种,“母以子贵 ”。壁画中乳母怀抱婴儿的面部喜悦神情足以说明子嗣对古代女性的重要意义。在古代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作为妻子最重要的便是能够生儿育女,子嗣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女性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如果女子不能够生育,便会受到歧视甚至被弃出家门,其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是不可言喻的。所以古代妇女更加虔诚的祭拜后土圣母, 以祈求自己能多为家庭传承子嗣。
第三种,“多子多福 ”。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也是当时人们祭拜后土圣母的意愿之一。 壁画中幼儿形象的拥挤与繁多直接反应了当时人们多子多福的愿望与期盼。在劳动 力低下的封建社会, 一个家庭人丁的兴旺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人们通过多子多孙的血缘关系,尽可能的把自家血脉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来进行连接与传承,使家族兴盛福禄双收。
第四种,“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古代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普遍认同男性才能够传承最纯正的血脉,生育出承祖传家的男性继承人,也是这一时期夫妇的强烈期盼。
圣母庙壁画河神形象
另外,壁画中河神土地的出现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精神诉求。浓郁的土地崇拜情结主要与山西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密切 相关。古代耕地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更是令这一地区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力量感到恐惧,而且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认知比较匮乏,把很多灾害的发生归结于触怒了神灵。因此, 人们以祈求神明的方式来博取神灵的好感,以期于换取一年的谷物丰收。
汾阳圣母庙壁画人物造型形成原因分析
汾阳圣母庙壁画中既有宋、元绘画的传统基调,又不失明代细腻的人物造型风格,是明代艺术融合的典范与精品之作。壁画中人物造型与同时期卷轴画有诸多相 似之处,部分仕女的造型极具地域性,形成这种造型风格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在本节通过壁画所处的时代性、地域性、民俗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探寻汾阳圣母庙壁画人物造型的形成原因。
壁画祖本是画工经过反复构思及推敲流传下来的技法诀窍,也称之为“粉本 ”。粉本提供了把握传统的重要方法,在古代壁画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画工的粉本来源主要是通过师徒相传、使用前人留下的粉本、或是同时代的画家所为。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提到:“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 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也 。”
汾阳圣母庙壁画呈现了与山西洪洞水神庙相似的风格,因为其神祠壁画涉及贵族形象,因此,汾阳圣母庙很大程 度上受到宫廷风格样式的影响。另外,在壁画中的纹样装饰物也很好的体现了与前 人作品的传承关系。
受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影响
明朝初期,朱元璋承袭宋制,逐渐恢复了御用画院,文人画十分昌盛。壁画方面,迄今能目睹的明代遗迹以寺观壁画为主。而石窟壁画及墓室壁画较少,这与当时崇尚节俭和不讲究厚葬的风尚有关。壁画题材上以宗教、山水、帝王贵族肖像及 行乐图等社会主流文化为主。壁画的绘制上, 多为皇家画师、 官府画师和民间画工 承制。
明代建国初期对画师实行了“工匠供役法 ”,据《洪武实录》记载: “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轮作,三月为期交代 ”,“量地远近以 为班次, 且置籍为勘合付之工匠, 至期赍至工部听拨, 免其家他役, 着为令 ”。
也就是说全国的画工每隔几年都要到京城服役一段时间,他们受到 “工部 ”、“营缮所 ”的支配,专门为上层贵族所服务, 供役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清代初期。明代工匠服役法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画师与京城贵族文化的交流。 另外,汾阳圣母庙壁画中看到类似仇英、唐伯虎作品中的人物造型风格,人物比例 准确, 服饰精美,可见在卷轴画盛行的明代,画师的画风也受到了当时文人画的熏染。
明代时期汾阳地区共设有两座王府:庆成郡王府、永和郡王府。明朝初期明太祖生二十六子,洪武初年陆续将皇子封藩全国各地。永乐元年明成祖封晋恭王四子朱济炫为庆成郡王,迁居汾阳。
永乐九年《汾阳县志·食封》有记载:“太祖方御 庆成殿宴。故他王率系以地,而王独号庆成 ”。庆成王府的存在对汾阳的文化 交流和礼仪风俗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笔者在当地考察南城街关帝庙、刘村显庆 寺、冯家庄毕宿、峪道河马鸣寺、后沟村华严庵等相当多数量的城乡古建筑均有王府捐助的记载,这些善举在一定程度上对汾阳的文化艺术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汾阳圣母庙梁架上有一条墨书题记“庆成王府扶方樑功德主芦大富妻李氏谨志 ”。芦大富为庆成王府的官员,由此推测庆成王府协助了汾阳圣母庙的修建,虽然壁画上并无画工的记载,但据当地看守寺庙的老者刘金花女士讲述,当地流传, 一名与庆成王府交好的田姓官员,请来皇家画师协助汾阳圣母庙的绘制,画师有可能绘制 过皇家题材的壁画。
汾阳圣母庙壁画以描写后土母的宫廷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因此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样式的影响,有很强的世俗性。画师把皇宫贵族的生活通过圣母传说的方式描绘出来也是具有一定可能性的。
另外,庆成王府惊人的繁衍后代 的能力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对于朱济炫有这样的记载:“生一百子,俱成长, 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
壁画“车载幼儿”图
而他的“ 曾孙端顺王奇演,正德中,以贤孝闻,赐救褒奖,生子七十人。”这个数字正好与汾阳圣母庙壁画中“车载幼儿 ”的数量一致,因此,不排除画师根据这一史料记载加之圣母职能而创作出壁画中的“车载幼儿 ”这一题材内容。
体现民俗性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 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之美称。拥有丰富的 剪纸、皮影、炕画、版画、年画等民间艺术。画师在当地作画耳濡目染,在壁画创作中融入了诸多民俗性因素也是有极大可能性的。
2019年10月7日,汾阳后土圣母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寺庙,观古迹;拜圣母,保平安。
参观这座圣母庙,让游客们感受到了神圣而又神秘的气氛,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宁静与安宁,同时也感受到了深远的历史文化的痕迹,感受到了悠久的宗教文化的精髓。
各地参拜者布施名单
各地参拜者布施名单
各地参拜者布施名单
各地参拜者布施名单
寺庙西南角上的原来寺庙经幢构件
圣母庙外广场
圣母庙功德碑
圣母庙功德碑
圣母庙功德碑
圣母庙功德碑
碑志
圣母庙功德碑
圣母庙功德碑
圣母殿与马王殿
马王殿
马王殿内马王爷
马王殿雕塑
马王殿雕塑
圣母庙广场局部
圣母庙功德碑
散落在寺庙西南角上的原寺庙建筑构件
散落在西南角上的建筑构件
散落在西南角上的经幢
寺庙管理者刘老太太 八十岁
参禅礼佛,乃是心灵之洗礼,亦是文化之传承。涉足古刹,感受那份宁静与庄重,如同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寺庙之庄严,圣母像之慈悲,让人心生敬畏。在此,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建筑的古老,壁画的美轮美奂,更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此,参观寺庙,实乃一场心灵的修行与文化的盛宴!
说明:文章部分资讯图片摘自网络,真诚感谢原创作者辛勤付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