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头条的第162天,第1049条内容,今天分享广东同学来河北旅游的感受。
清明假期,陪着广东同学在邢台逛了逛,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邢台的村子里头没有祠堂。
我理解她的话是讲,为什么没有像广东那样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祠堂,因为我知道村子里是有小祠堂的,但比起广东的祠堂,没法比。
比如闻名中外的广东陈家祠堂,占地面积巨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
河北是找不到这样的祠堂的。
这个问题推而广之,为什么在北方儒学中心的地方,没有祠堂,而在远离儒学中心的地方,却祠堂兴盛。
广东同学表示不懂,作为一个河北人,我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个清明节,很多南方祭祖的视频火了,原因在于他们跋山涉水的去找祭祖,这一点我也不太理解,因为我们河北清明祭祖回老家即可,祖坟就在地里,很好找。
广东同学问我,你们的祖坟最早到哪一辈,我说到老爷爷辈,也就是爷爷的爸爸那一辈。
广东同学笑了,说视频上的南方人祭祖祭的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往往是一个大家族,一起找,一起祭拜。
我听完一愣,是啊,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埋在哪里,不知道。
南方村落往往姓氏单一,一个大家族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这个时候,大家族的族长往往会起到北方村长的作用,管理着这个家族的事务。
加上清朝的海禁政策,仅保留广东作为通商口岸,外贸发达,居民富裕,大的宗族更是富上加富,宗族有钱,就把祠堂修的非常壮观,这些祠堂大部分得以保留,著名的陈家祠堂就是清朝末年修建的。
也许这是南方祠堂兴盛的一个原因。
而反观北方,或者河北,平原地区的村落人口众多,但姓氏也多,也有宗族,但这里的宗族比不上南方的宗族。
加之北方历史上战乱频繁,人口因战争大量减少,尤其“燕王扫北”,河北千里荒野,祖宗大大减弱,更别提祠堂了。
后来从山西“老槐树”迁来大批“移民”到河北,这些“移民”宗族观念更少。
广东同学听完我的想法后,连连摇头。
她说,广东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祖籍就是北方,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移民”,为什么都是移民,到了广东就能建起规模宏大的祠堂,而到了河北就没有建起祠堂。
这个问题也把我难住了,有没有友友知道,评论区里给出答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