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回族自治县

为沧州下辖县,八极拳发祥地,有"武术之乡"之称。孟村是革命老区,抗战中回民支队屡建功勋,名声显赫。古迹有唐代饶安城遗址、程氏父子墓、王翱墓等。
孟村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商代开始,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齐国地。秦朝时,属齐郡。西汉时,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属幽州勃海郡高成县。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改属冀州渤海郡。西晋时,改高成县为高城县,今孟村县境属之。
隋朝时,开皇元年(581年)废浮阳郡,本地改隶渤海郡。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高城县地一部设浮水县(在今新县镇),今县境分属高城县、浮水县。
唐朝时,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浮水县,今县境属浮水县和清池县。贞观十二年(638年),饶安县移治浮水故城,并改名新饶安(今新县镇),今县境属饶安县、清池县和盐山县地,属沧州。
五代十国时期,隶属未变。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省饶安入清池,今县境隶属清池县、盐山县地,仍属沧州。
元朝时,县境隶属于中书省河间路沧州清池县和盐山县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清池并入沧州,隶属于河间府,今县境属河间府沧州盐山县地。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沧州改属天津府,今县境仍属沧州盐山县地。
民国二年(1913年),撤沧州设沧县,县境分属沧县、盐山县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
1942年11月,今县境分属青城县、沧县、盐山县。1944年1月,青城县与新海县合并为新青县,今县境北部属青城县第二区(亦称杨寨区)。1945年9月,盐山县城解放,恢复原建置区域,并与靖远县合并,称靖远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署。今县境分属靖远县、沧县辖地。1948年,隶属未变。1949年5月,靖远县改称盐山县,属山东省沧南专区。沧县属河北沧县专区。本县分属沧县、盐山县。
1952年11月,盐山县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今县境仍属盐山、沧县境地。1955年11月,孟村回族自治县成立,属沧县专区。1958年4月,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12月,天津专区撤消,并入天津市,盐山县从属之。1958年11月,自治县与盐山县、庆云县合并,称盐山县,属天津市。1961年6月,盐山县恢复原建置,自治县亦恢复原建置。1962年5月,恢复沧州专区,孟村回族自治县属之。1993年7月,沧州地、市合并,孟村回族自治县属沧州市。
进入 21 世纪,孟村回族自治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持续发展。在经济上,凭借自身优势,不断推动产业升级,管道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日益壮大,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各类项目落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大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教育资源逐步优化,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更好地保障了居民的健康。
文化传承与保护也备受重视,对本地的回族文化、历史遗迹等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心保护,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在城乡建设上,县城面貌日新月异,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展望未来,孟村回族自治县将继续秉持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孟村回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1.关龙逄墓

:关龙逄墓,亦名相公墓,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夏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关龙逄的陵墓。
关龙逄因冒死进谏而被夏桀所杀。据《纲鉴易知录》记载,关龙逄进谏说:“人君廉恭敬信,节爱用人,故天下安,而社稷庙固,今王侈靡嗜杀,民惟君之后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盍少俊乎?”但夏桀不听,关龙逄立而不去,夏桀怒,逐杀之。
关龙逄死后,归骸河南本郡,其墓原来占地数亩,曾有庙宇祠堂,建筑宏伟,属灵宝八大景之一。墓前有唐代所立“夏直臣关龙逄之墓碑”,碑阴有张谓书写“夏大夫关公碑序”,序详细记述了关龙逄之生平及功绩。历代过往官员必到墓前拜谒,成为当地习俗。清末民国初年,墓前陵庙祠碑尚存,后毁于战乱,现仅剩孤冢一座。
1956 年,关龙逄墓被灵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 年,市文管会划定保护范围,在墓冢北侧建立保护标志牌。如今,关龙逄墓已成为当地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凭吊。
2.唐代饶安城遗址

:唐代饶安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南10公里,新县村东北50米处,当地人称“殿顶子”。该遗址为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至宋神宗五年(1072年)的饶安县城池,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公里,东低西高,文化层暴露在外。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陶器、砖瓦、人兽骨骼、陶盆、石磨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唐代饶安城遗址还是八极拳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
如今,唐代饶安城遗址已成为河北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同时,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以确保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3.孟村清真寺

:孟村清真寺是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群体,是孟村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该清真寺始建于1780年,1992年因年久残破重新修建。
孟村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主体建筑包括礼拜大殿、讲经堂、沐浴室和女寺等。
4.齐堤遗址

:齐堤遗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源自战国时期,由齐桓公为抵御黄河水患而精心修筑。
在孟村自治县南部,那残损却依然壮观的齐堤遗址静静矗立着。这残留的堤岸尚有 2 米多高,令人可以想见其当年的巍峨之态。它的宽度达到了 30 米,自西向东绵延而去,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尽管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却依旧保持着大致的轮廓,迤逦曲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遥想当年,齐桓公为保一方平安,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此堤。它不仅仅是一道抵御洪水的屏障,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幻,黄河的奔腾咆哮,以及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它已不复往昔的完整,但那残留的部分依旧顽强地展示着曾经的存在。它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人与自然的抗争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每一块土石都仿佛蕴含着古老的故事,吸引着人们去追寻、去探究那被岁月掩埋的秘密。站在这齐堤遗址旁,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对古代先人的壮举心生敬意和感慨。
5.王翱墓


:王翱墓是明代著名大臣王翱的墓葬,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东南。该墓葬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 年),规模宏大,占地面积 30 顷,建筑面积 40 亩,内砖墙围护,长宽各 240 米,略呈正方形。墙四周植松柏,正门座北向南,进门后中央为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石猴、石羊、石侍俑、两柱高约两丈的望天候华表、四石马(两卧两立,东西相向)。石马过后即为高大石坊,坊后一字排列蛟龙座碑四幢,正中两碑略高于两侧两碑。西侧一幢是吏部侍郎叶盛的祭文,东侧一幢为成化皇帝朱见琛祭文,正中一幢为礼部尚书姚夔撰写的王翱生平行状,另一幢因侧倒多年,文字向内而遭雨水荡击,内容不详。四幢碑均为白色大理石质料,碑文书法清秀,打破宫闱风格。距碑刻约 60 米之前方,设石供桌,长丈余,宽 5 尺,下有石鼓支撑,石桌后有一碑亭,亭内嵌有神道碑一幢,再北 10 余米为王翱墓,墓丘直径约 8 米,高约 6 米。
王翱墓解放后被定为河北省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然而,历经数百年的风化和人为破坏,墓葬的石雕残损严重,华表、碑亭、石坊等均已不知所踪。据村民称,解放后尚可见一小部分文物,但如今已不见踪影,或被埋入地下,或被他人车载而去。除石碑和石马外,其余石雕全部湮埋于地下。1995 年春修辛大公路时曾挖掘出一部分,但大都已破损不全,成为废石。文革期间,王翱墓曾遭到挖掘,墓上层为白垩混合土,下层为米浆土,储存空木棺,有碑志一幢,今已遗失。
此外,孟村还是全国十大拳种之一八极拳的发祥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县内还有建于明清两代的37座清真寺等文化遗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