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炽海:龙副市长,您好!从网上看,2023年似乎整个贵州省的旅游都很火热。贵阳市的情况怎样?特别是贵阳市今年暑期旅游的情况怎样?与去年相比、与疫情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龙丛:高主编好!贵阳素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贵山贵水千姿百态,阳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两年,贵阳市依托旅游枢纽优势,抓住避暑旅游旺季,大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提振信心、扩大消费、提升品质”为主线,持续提升“爽爽贵阳”城市品牌影响力,奋力将贵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通过不断丰富“爽爽贵阳”的品牌内涵,将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市民和游客尽享“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的“六爽”之旅。今年上半年,我们策划开展了“新年烟火季”“繁花似锦赏花季”“主客共享季”等系列文商旅融合活动,加速推进旅游市场复苏。特别是6月至8月,贵阳迎来了避暑旅游热潮,散发“清凉”魅力,获得中国十大“大美之城”、“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等称号;9月以来推出的贵阳路边音乐会火遍全网;11月还入选英国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
说几个数字吧:今年1月至9月,贵阳市累计接待游客1.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77亿元,接待过夜游客2336万人次,游客人均花费1297元。可以说,贵阳市旅游业主要指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高炽海:过夜游客2336万人次,这个数字不错。那这部分游客愿意在贵阳待几天呢?
龙丛:第三方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来贵阳的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大约为2.8天,停留时间较2019年增长4%。
高炽海: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接近3天,可以看出这部分游客中大部分可以算作在贵阳度假的类型。您觉得现在能否做出这样的判断:贵阳的避暑度假产业已基本确立?
贵阳街景(陈伟红摄)
龙丛:其实疫情前就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了。而今年贵阳旅游市场快速恢复,已经可以说贵阳的避暑度假产业也恢复了。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个判断:
首先可以从市场结果看。比如过夜游客占比高,停留时间更长。还可以看携程发布的《2023年暑期出游市场报告》。今年暑期,目的地为贵阳的暑期订单量同比增长71%,截至7月初,贵州暑期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225%,跨省游订单占比九成,亲子订单同比增长346%。另外,今年贵阳市接待旅居游客近4万人次,其中70%以上来自湖南、四川、重庆、广东等外省(市),超过40%的人停留15天以上。贵阳“避暑经济”已然形成。
其次可以从产品供给看。近年来,贵阳围绕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几个主题,培育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
最后可以从国民对贵阳的品牌印象看。到现在为止,“爽爽贵阳”这个品牌在中国游客心目中已牢牢扎根。大多数中国人对贵阳市都有了一个夏季凉爽、适合避暑的基本印象。
高炽海:我出生在贵阳,对贵州的旅游产业格局也算有些了解。贵阳只有一个AAAAA级景区,没有大型主题公园,周边各市各自治州基本上都有世界遗产,而贵阳没有。在观光为主的时代,这往往就注定这个城市是一个中转地,但贵阳却走出了一条避暑度假的道路。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您觉得这种状况的形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龙丛:贵阳的天然禀赋是一部分原因,全国和贵州的交通改善是一部分原因,还有贵阳市全体人民的努力。
首先,老天爷的确给了贵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一方面,夏季的平均气温为19℃~26℃,最高气温不超过31℃,温差也不大。同时湿度正好,不干燥,端午节后也不潮湿。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公园城市,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5.69%,河流、湖泊众多,整个城市就像建在公园之中。
其次,只有自然资源是不能使避暑度假产业自动形成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大交通的改善。除了机场,有两件事影响最大。一是贵广高铁、成贵高铁等高铁线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全国各地,特别是珠三角、成渝等重要客源地到达贵阳的时间,大幅提升了进入性。二是贵州省在大约2015年率先在中国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在全国排第七,这对一个全是山区而且经济落后的省份特别不容易。高速路网的形成使得赴贵阳的游客也容易省内漫游。
高炽海:这一点我了解。很多两广的朋友说夏天要是热得受不了了,就一趟高铁奔赴贵阳,凉爽几天再回。这就是交通改善后的力量。
龙丛:是的。但是,除了老天爷给的自然生态以及全国全局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些避暑贵阳的特色经济,也是重要原因。
比如贵阳的“清凉经济”“美食经济”“烟火气的街区经济”“青年经济”,都是一些重要的支撑。
高炽海:这些可以展开说说。比如说“清凉经济”,贵阳市政府是什么时候意识到“避暑”是贵阳的竞争力并把它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的?
龙丛:认识到这一点很早,但是整个工作的时间很长。
2007年6月至9月,贵阳市举办了“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在此期间,中国气象学会在对贵阳市80年气象资料进行评议和论证后,授予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从那个时候起,贵阳市政府就已充分认识到“避暑旅游气候”这一珍贵资源,然后做了很多工作。
这里包括了“避暑气候”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掌握和论证贵阳气候对消暑度夏、人居环境、医疗保健、休闲舒适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为创建“宜居贵阳”提供气候方面的有力佐证,奠定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提升贵阳城市竞争力。
这里也包括了着手提高城市名片的含金量。“爽爽贵阳”这个品牌就是在2007年提出的,2014年又做了品牌深化。2022年,贵阳进一步深化“爽爽贵阳”品牌内涵,这个城市IP将围绕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六爽”的亮点与特色,重点打造,充分彰显“爽爽贵阳”的独特魅力。
高炽海:“爽爽贵阳”这个口号很好。一个好的城市宣传口号或者旅游口号,一定要突出那个城市最独特的东西,而且,一定要与时代同频。孙楠还唱过一首《爽爽的贵阳》。
但是,“清凉经济”要能够落实,还需要有更多的载体承接。
龙丛:是的。在贵阳这么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可能不是方方面面都如人意,但是有一条是贵阳市一直坚持的:必须保持贵阳那种城市与自然充分融合的、“公园城市”的基本形态。
贵阳喀斯特地貌突出,城市空间狭窄。老城区的黔灵公园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公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屈指可数的去处常常人挤人,一些市民进趟公园,路上得花很长时间。2015年贵阳提出统一规划,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通过想尽办法“抠”出土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一批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公园逐步建成。
目前贵阳市各类公园总数达到1025个,极大地拓展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达45.78平方千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城在园中,园在城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远发展的本钱,绿色经济才是“清凉经济”的最好保障和最好载体。这种发展理念和建设成果,不仅让贵阳市民永远有宜居的幸福感,而且让游客有呼吸清凉的去处。
观山湖公园(陈伟红摄)
高炽海:贵阳的老城区原来是一个小而美的山城,很多街巷都有历史赋予的独特味道。10年前,贵阳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是拆的多,而这些年,是在保留老街的基础上做城市更新的多。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龙丛:之所以产生了这一点变化,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贵阳市的新城——观山湖区快速发展,已经能够很好地承担贵阳城市化的人口承载要求,老城区的压力就减少了。另一方面是这些年来全国城市建设理念的变化。大家现在越来越珍惜城市的遗存,越来越不愿大拆大建,越来越接受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式。贵阳不是这种建设理念的提出者,但是积极的践行者。
因为这种保护和更新,贵阳市老城区的那种悠久的本地文化,那种独特的黔味“烟火气”,才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也才对赴贵阳的游客形成了重要的吸引力。
比如这几条街。一是花溪区的十字街。这是一条老街,现在焕然一新。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记忆,又处处可见独具风格的市井文化创意。有文艺气息十足的油画,有充满童趣的亲子主题街区,当然也有花溪特有的美食,很有吸引力。
二是太平路。现有的太平路大概不到200米,这么短的街道上你难以想象可以容纳多少东西,而又是多么时尚文艺。有很多小众的咖啡馆,有日料、韩料、烤肉店,街上还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汽车后备箱摊位穿插着,就是几张桌椅也是一家店。这应该是贵阳最年轻最小资的夜市,不像传统夜市那样由大排档构成,特别时髦,颜值过硬,已经被推崇为贵阳的“打卡圣地”。
高炽海:上次回贵阳时去了太平路,很有些意思。因为有个长辈曾经住那儿,小时候经常去,很多木结构的小楼,没想到今天变成年轻人的圣地了。还有青云市集,也完全想象不到。
龙丛:是啊,青云市集也很有特色。青云市集的缘起是它旁边的青云路,那一直是贵阳人的“深夜食堂”。这里的夜宵、烟火气是贵阳人的城市记忆之一,“有人在夜市或小吃摊的烟火中长歌纵酒,也有人眼波流转迎面撞进夏日晚风”。为了一锅烤鱼、一碗水果豆花、一顿烙锅或烧烤相聚青云路,是无数老贵阳人的回忆。从青云路往里走,是老针织厂,很大一片。如今针织厂的肌理依旧,但进行了区域形象整体改造、商业形态升级,华丽转身为青云市集,是贵阳传统餐饮和现代餐饮、文创最集中的地方,游客和市民都很喜爱,味觉和视觉都很让人满足。
高炽海:一座有烟火气的城市才是温暖的城市,而温暖是最吸引人的。
龙丛: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近几年,贵阳正在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就是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两场”,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作。这一方面使贵阳市民感受到“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另一方面也给了赴贵阳的游客更好的度假体验。城市发展,本来就应该是主客共享的嘛。
高炽海:美食是贵阳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小吃。当代旅游的一大动力就是美食,而度假就更需要吃得好。我多次观察到,比如在南门口肠旺面,有很多外地游客,其中有的明显是慕名而来打卡的年轻人,也有归乡的老年人。贵阳的美食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
龙丛:美食的确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贵阳的美食也的确花样繁多,数不胜数,小吃里的肠旺面、牛肉粉、丝娃娃、豆腐果、怪噜饭等,黔菜里的宫保鸡丁、酸汤鱼等,很多都是国内知名的。《舌尖上的中国》就对贵阳辣子鸡、肠旺面、丝娃娃、酸汤鱼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一个典型的代表是“老干妈”辣椒酱,这个贵阳品牌现在蜚声海外,在一定意义上,它甚至向世界定义了中国辣椒的味道。
这些年来,对贵阳的美食我们着力做了一些工作。一是保护、提升那些有质量的餐饮品牌。我们做了振兴商贸“百场千店万铺”建设攻坚行动,将老字号培育、网红、潮品、特色等一并纳入政策范围进行支持。出台了《“贵阳老字号”评选和管理办法》,实施“老字号”工程,对符合中华老字号申报条件的,提前三年进行孵化培育。同时对老字号以及新派黔菜餐饮从人才供给、科技创新、品牌营销、跨界合作等方面予以赋能和指导。目前,贵阳已有“中华老字号”2个、“贵州老字号”51个、“贵阳老字号”68个。
二是不断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南方城市往往夜间经济都比较发达,而贵阳这样一个十分休闲的城市就更是如此,很多美食街营业到很晚,甚至有“社会牛肉粉”这样只在夜间营业的店。这些年,我们不仅规范、提升像陕西路、文昌北路这样的传统美食街,而且创新打造像青云市集、曹状元街、南横街和下护国路这样的新夜间经济街区,以美食为核,形成夜食、夜游、夜购、夜娱、夜读、夜健等消费场景和模式的聚集。这可以让游客体会到属于贵阳的“烟火味”。
高炽海:贵阳近些年来变“潮”了。有两个事例是很好的佐证。一个是咖啡。前些天看见一家媒体报道,说贵阳的咖啡馆数量不是全国最多的,但密度可能是全国第一,就是每万人拥有的咖啡馆数量最多。今年三联生活周刊还出了一篇文章——《藏在小吃摊的贵阳咖啡,专业又治愈》。
另一个是“包整”。这是一家集合贵州小吃的餐厅,但有趣的是,它同时挂了另一个牌子:贵州小吃研究中心。我后来明白它并不是一家研究机构,而是采用了一种品牌潮流化的方式。
这已经和以前国人印象中的贵阳很不一样了,已经不是那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阳老印象了。
龙丛:现在的贵阳的确是一座潮流城市,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贵阳人民更富裕了,所以可以追求更文艺更潮流的生活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太平路,已经成为一条集聚潮流元素的“胶囊集市”,一辆辆各具特色的迷你餐车,有故事的咖啡,散发着文艺气质的小店,都是游客前来体验的理由。青云市集的“发呆走廊”、“后备箱集市”、主题文创店等也潮趣十足。还有重新打造后的曹状元街、南横街和下护国路则不仅有烟火气,还兼具文化味和时尚范。
贵阳还有一个新生事物叫“路边音乐会”,是贵阳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阵地、新名片。原是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路边音乐会,零门票,零商业,零距离,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吸引了全国著名歌唱家张英席、常思思、乌兰图雅、张凯丽、曾小燕等“空降”现场,市民和游客只要想唱、爱唱,都能与歌唱家一起一展歌喉。在国庆节、重阳节等节假日,在贵阳市的文昌阁、甲秀楼、花溪黄金大道等地大放异彩,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观看打卡。10月2日至4日,在文昌阁举办的路边音乐会连续举办三场,累计近7000人次现场观看、近2200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现如今,路边音乐会已成为贵阳的“超级IP”,成为外地游客看贵阳的一张亮丽名片。
高炽海:我看到了关于路边音乐会的一些报道和视频,很有意思。贵阳现在变潮了,很大程度上说明这座城市青年人有活力,“青年经济”往往都是时尚的、现代的。
另外,贵阳的历史是不缺文化的,从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达德学校这些建筑就可以看出贵阳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如果政府做好文化的公共服务,文化对于市民生活的提升和游客的吸引力就会上升。
龙丛:我们希望实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状态,出门步行不到15分钟,能够有书读、有讲座、有文化活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贵阳市民的生活日常。从路边音乐会大家就能够看出贵阳市政府强调的“初心”:坚持群众性、开放性、公益性,坚持文化人民办、文化到人民中去,让市民和游客免费享受公共文化资源,感受到我们贵阳的“人情味”。
还有阳明文化。五百多年前,王阳明于贵阳悟道、传道、始论知行合一,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贵阳构建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筑”,建设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还推出了一条阳明心学精品旅游线路。另外,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冠博领衔主演的《阳明悟道》获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用京剧表达贵州故事,这是贵州文化的一次成功输出,体现了贵阳的“文化味”。
在市级图书馆的建设中,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贵州省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少儿图书馆,建设规模居全国少儿图书馆前列,先后荣获省“全民阅读示范点”、贵阳市中小学课外教育基地等称号,是贵阳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成果。
贵阳市图书馆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之外,他们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出了“云读山水·走读贵阳”系列活动,用“边走边读”的旅行和阅读新方式,将城市、景点、街道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等串联起来,自2020年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31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280万。
甲秀楼(陈伟红摄)
高炽海:我现在大概能够理解贵阳是如何在没有世界级景区为依托的情况下,成功发展出避暑度假产业的。这里有您前面提到的“清凉经济”“美食经济”“街区经济”“青年经济”这些支撑,可能更重要的是,贵阳全体市民和政府,珍视贵阳那些最宝贵的东西,比如公园中的城市、闲适生活的烟火气、老街巷、贵阳味道等。还有,并不停留在过去,不断地奉献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人一定要是他自己,城市更应如此。
最后问一个问题:就避暑度假这个发展方向而言,您认为现在还有哪些短板?未来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龙丛:还是要坚持做好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六爽”文章,坚持提升“爽爽贵阳”的文化味、烟火味、人情味,坚持在“城市+避暑+美食+夜生活+山地”等方面综合发力。
其实现在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在住宿业态上,高品质的度假型酒店、度假型民宿还不够多。比如随着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原来在地产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一些无效资产需要活化处理。比如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还不够丰富。比如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还需要更加精细化。总之,离市民和游客对贵阳的期许还有距离。
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与对短板的这些认识有密切关系。下一步,贵阳市将按照“擦亮一个‘爽爽贵阳’品牌、做大‘游客和市场’两个主体、狠抓‘资源、客源、服务’三个要素、突出‘市场化、项目化、专业化、国际化’四个重点”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在此框架下,结合避暑产业发展,目前贵阳市在努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市级避暑旅居示范点和示范带,想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搭建差异化、多样化、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形成避暑旅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局面。这项工作是我们继续努力建设“爽爽贵阳、避暑旅居”的一个例子。
我们坚信一点,方向对了,理念对了,一步步地走,总是会离理想的终点越来越近。
青岩古镇(陈伟红摄)
高炽海:谢谢龙副市长对贵阳避暑度假产业系统而坦诚的介绍。作为一个贵阳人,每次回来,的确都能感受到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这种欣喜集中在似乎贵阳更珍惜自己那些独具的城市价值了,无论是青石板的老街巷,还是新城区的融于自然,或者一碗深夜的米粉、一场历史遗产旁的路边音乐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或许这才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一个城市旅游业的根。
来源 中国旅游评论
编辑 董佳星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