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陈强
杨秀,36岁
某古建公司工程管理人员,15年间参与青龙峡、箭扣、慕田峪等多个长城修缮工程
长城脚下,街坊四邻争先恐后开民宿,打长城牌招揽客人。杨秀却不着急靠长城“吃”长城,“长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把它守护好了,往后还愁没钱赚?”
别看才36岁,杨秀参与长城修缮工程施工已经15年了。
杨秀家住怀柔区怀北镇大水峪村。村外山脊之上,是大水峪关,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地处要塞,被称为“怀柔第一关”。依长城而建的青龙峡景区,给了这座古村发展旅游业的机会。目前全村已有近200家民宿。
上世纪90年代初,杨秀的家乡却是另外一番光景。那时,青龙峡景区还没建成,大水峪村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曾经雄伟的大水峪关更是不复存在,山脊之上,青龙峡长城的残垣断壁如乱石堆。
2009年,杨秀入职怀柔区一家古建公司。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正是组织工人修缮青龙峡长城。“刚出校门的孩子,会修长城?”村民怀疑,杨秀也没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长城破成这样了,还有必要修吗?”
幸运的是,杨秀有位好老师——1956年出生的长城修缮技术专家程永茂。青龙峡长城修缮启动后,杨秀整天泡在工地上,跟着程永茂从最基础的砌墙、抹灰开始学。实际上,作为工程管理人员,他大可不必接触这些体力活,“那不行。程老说了,要想把修缮理念完美呈现,这些活都必须会干,而且必须比工人干得还好。要不然,你说话咋能让人服气?”
在程永茂的带领下,杨秀开始重新审视家门口的这段残长城。“我感觉从那时候开始,自己对长城有了敬畏之心。”曾经萦绕在脑海中的疑问逐渐有了答案——长城当然要修,要延续它的生命,让后世更多人看到,看到长城上凝结着的古人的匠心巧思、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青龙峡长城修缮的同时,“怀柔第一关”关口原址还复建了巍峨壮观的古关城楼。这个项目直接带动了大水峪村民宿产业的发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这之后,杨秀又接连参与了箭扣、慕田峪等多个长城修缮工程,怀柔境内现存的284个敌台、敌楼他几乎都去过。但他从来没有带自己的家人上过这些残长城,看一看自己的工作环境,“我怕他们看到后,担心我的安全,不放心让我再干了。”
杨秀说,自己每周都要到长城修缮现场看看,10天不上长城,心里就会空落落的。作为长城脚下长大的孩子,自己始终怀揣着敬畏之心,不仅尽心做好每一个项目,更要和师父一起传承砖石长城修缮工艺。“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人从事我们这项工作。长城恢复了雄姿,怀柔的民宿产业当然不用发愁客流了!”到那时,家里人可能也会开一家长城脚下的民宿。但杨秀,还是更热爱他从事的保护长城的工作,依然会活跃在长城修缮一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