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深秋,一个老头儿,穿得破破烂烂的,哆哆嗦嗦地走上一条窄路。
那路,就八米宽,左边是苏联的岗哨,右边是朝鲜的稻田,尽头,就是他日思夜想的老家——防川村。
三十年了,他总算又踏上这条回家的路,这条窄得好像一步就能掉进历史沟里的路……
这条路叫洋馆坪路,是中国最窄的一块地儿,也是连着防川村这块“飞地”和咱们国家的唯一通道。
它窄得就过一辆卡车,可它的故事,装着东北边境百年的风风雨雨,也藏着一段被人遗忘的和解。
想当年,防川村可不是啥“飞地”,那可是图们江边上的一颗明珠!
地肥鱼多,村民们过着舒坦日子。
可是,沙俄一来,全变了。
1858年,《瑷珲条约》一签,沙俄硬生生抢走了外东北一大块地。
两年后,又来个《中俄北京条约》,图们江的出海口也归了沙俄。
防川村,就这么被挤到了边边角角。
您想想,那时的清政府,哪有本事跟沙俄对着干?
腐败的官员,落后的军队,列强一来,就只有挨打的份儿。
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
后来,1904年,日俄干起来了,防川村又成了战场。
炮火一响,家没了,人散了,村民们拖家带口地逃命。
曾经的好地方,变成了一片废墟。
说白了,就是列强抢地盘,老百姓遭殃。
日本打赢了,把沙俄赶跑,自己成了防川村的新主人。
剩下的中国老百姓也被赶走了,这地儿彻底成了日本的。
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防川村才算回到祖国。
可它跟内地的联系还是不方便,就靠洋馆坪路那么一条窄路连着。
1957年,图们江发大水,把路冲断了,防川村真成了“飞地”。
要出去,就得借道苏联或者朝鲜,看人家的脸色,那滋味儿,不好受啊!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啥都缺,边境问题又多又乱。
中苏关系闹掰了之后,苏联更是不让防川村的人随便走动了。
一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了,苏联才同意咱们修路。
这条连着防川村和祖国的路,总算是通了。
1991年,苏联没了,俄罗斯接手了远东那一块。
为了跟中国搞好关系,俄罗斯把图们江出海口的航行权还给了中国。
这下,防川村的交通问题解决了,中俄两国在远东的合作也开始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奇怪。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日子不好过,国内经济不行,国际上也难。
跟中国搞好关系,对它有好处。
咱们中国也需要安稳的周边环境来发展经济。
所以,两边一拍即合,选择了和解合作。
现在,防川村成了有名的旅游地儿,好多人来这儿“一眼望三国”。
八米宽的洋馆坪路,也不再是啥阻碍,反倒成了连着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防川村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和睦邻友好政策带来的。
它也告诉我们,和平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过去的恩怨可以放下,未来的合作才能有无限可能。
想想德国和法国,以前打得你死我活,现在不也成了一家人?
还有咱们和日本,历史问题虽然复杂,但经济文化交流这么多年,关系不也慢慢变好了?
从沙俄的侵略到现在的和平发展,防川村的历史,就是东北边境的一面镜子。
它照见了侵略和反抗,也照见了和解与合作。
洋馆坪路,这八米宽的国土,连着的不仅仅是防川村,更是过去和未来,冲突与和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