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位于“大贵州滩”地质带之上,是贵州喀斯特景观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罗甸木引的摆落村则藏着一个小众打卡点,一座天然形成的溶洞。
摆落村位于木引镇的北部,与紫云县和边阳镇兴祥村接壤,据说以前有两个人去赶集到此休息聊天,聊着聊着就睡着了,而当他们醒来的时候他们买的东西不知去向,所以当地人们就叫这“摆落”。
摆落村北部的一座山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村里面的人都叫这个地方大洞,2015年开发成为旅游景区,称为“寿仙宫”。“寿仙宫”(摆落溶洞)距罗甸县城64公里,距木引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纬度25.57,经度106.45,海拔787.16米。摆落溶洞系蒙江支流格凸河下游,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其碳酸岩成份高达90%以上。因洞内有碳酸盐岩溶形成清晰可见的龙足、龙粪,因此又称之为龙洞。
摆落溶洞系蒙江支流格凸河下游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其碳酸岩成份高达90%以上。因洞内有碳酸盐岩溶形成清晰可见的龙足、龙粪,当地村民中还有龙的传说,因此又称之为“龙洞”。该溶洞是多结构、多层次、受类型的高位旱溶洞,岩溶生长独特,景观千姿百态,精妙绝伦,呈现出万千气象,形成无限景观。
全洞初勘长500米,空间开阔,地形构造景观多样,岩溶类型达60多种,囊括了世界溶洞所有的形态类别。分别有“十八罗汉”、观音厅、宝莲堂、逃婚女、龙足、龙粪等景观。尤其是高13米的“顶天立地”岩柱以及由于空气水分与二氧化碳的侵蚀而形成的圆穴、石幔,使洞本身产生了绝妙奇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经有关专家、学者考察,被誉为汇集溶洞美景、天下奇观的“地下艺术宝库”,也被誉为“西南地下博物馆”,洞内主景点岩溶酷似北京狮身人而被命名为“寿仙宫”。
龙洞外的摆落村苗族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浓郁。除了天然形成的溶洞美景外,摆罗村村民还会跳花棍舞,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镇摆落村一带红苗支系聚居的村寨,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在表演中,绝大部分舞段以粑棒(木棍)作道具,强悍硬朗的出击动作和噼噼啪啪的击打声,迸发出震荡气势,勾画出村野山民血性硬汉的形象,令人顿觉精神为之一振,浑身是劲。
舞蹈主要讲述这支少数民族打猎等生活场景。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全舞由“劳刚阿”即(打花棍),“拖劳”即(两人棒),“劳格哈”即(顶腰劲)、“让阿亢”即(龙吃水)、“凹得”即(抬伤人),“打松”即(簸米)、“摩冷架”即(要粑粑)、“邦松”即(耗子0棒)、“劳季”即(舂碓)等十余个。该舞无乐器伴奏,主要道具是中间细两头粗的棒,个别舞段也使用簸箕和装有水的土碗,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
编辑 高荣华
二审 方亚丽
三审 张发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