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的庆阳之行
带大家见识了
庆阳高天厚土的文化底蕴
香甜多汁的特色水果
还有博古通今的市委书记
让网友直呼
“庆阳,我记住你了,等我来!”
而这只是“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行的第一站
相信你们还没看够
如果说庆阳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那么第二站来到的城市
则是中华文化融合史上的关键枢纽
不卖关子了
让我们继续跟着董宇辉的足迹
到甘肃平凉一探究竟吧
“平凉,是文化的通道”
01 大云寺
“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行的第二站,来到了平凉,而平凉之行,始于泾川。
与今天静谧的氛围不同,盛唐时的泾州驼铃交错、熙熙攘攘。这里是长安门户,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商贾往来,使者穿行,不同的种族、思想与文化在此交汇碰撞。
在泾川县西北隅,坐落着一方寺院,名为大云寺。寺院虽经过数次重建翻修,可步入院内,萦绕在楼宇间的盛唐风气依然能穿越时空,使我们置身于千年前的开元盛世。
跟着董宇辉,在讲解员的讲述下,一段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紧密相连的传奇故事,在我们眼前铺陈开来。
公元690年,武则天为给自己登基营造文化认同,颁布敕令,组织高僧宣讲《大云经》。这股始于京城的文化新风,吹出长安,最先浸润的便是门户泾州,大云寺便应运而生。
而在董宇辉接下来的讲述下,我们又得知了另一个事实:泾川的叙事并不只是围绕一座寺院展开。就在大云寺的不远处,王母宫山蜿蜒如黛,这座传说中西王母降生的神山,就这么贴近地与寺内古籍相望。
这便是平凉,这便是泾川。想来,正是华夏文明那包容万象的气度,才成就了这一方神奇沃土。儒释道的智慧在此交汇,让不同民族、不同思想在此归于一处,落地生根。
02 崆峒山
作别大云寺的袅袅古音,随之而来的,是崆峒山的仙风道骨。
崆峒一词,源于春秋时期《尔雅》所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因此而得名。
这里的山势,不似五岳那般雄奇或秀美,而是交融着一种奇险与清幽。车行至山麓,雨声穿林打叶,车道两旁的树随风摇动,远处的山峰雨雾缭绕,又为崆峒山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意境。
和董宇辉一同踏上登山小径,呼吸间满是松柏的清香与湿润的土石气息,城市的喧嚣被彻底涤荡干净。
崆峒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五岳。它的声名,与华夏文明源头的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镜头前的宇辉,对这座空灵的山岳不吝赞美。
据《庄子·在宥》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不远千里,亲至此处,向隐居山中的广成子请教治国安邦的至理大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这场“黄帝问道”,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叩问。
这份独特的地位,吸引了历代帝王的目光。秦皇汉武,皆登临此山,寻仙访道,试图探寻长生与治世的奥秘。山间的亭台楼阁、摩崖石刻,层层叠叠,无声记录着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与朝圣者的足迹。清静无为,便是崆峒山遗世独立的风骨。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诗仙李白亦曾神游此地,这一句,将崆峒山的侠气描摹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但是上下求索的灵境,还是中华武术崆峒派的发源地,一文一武,一静一动,生动勾勒出崆峒山的神韵。
然而,随着脚步的继续深入,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揭示了这座圣山的另一重面相。谁能想到,另一支思潮的余音,也在这座山上萦绕千年。
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西域高僧在崆峒山开凿石窟。此后,不同流派的院落在山中交错并存,时有兴废,却始终未曾断绝。慈悲与无为,竟在同一座山中,默默平和地对话。再一次印证,平凉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条文化交融的通道。
03 平凉
当一天的行程临近尾声,平凉这座城市的轮廓,在现实与历史的横经竖纬中,变得愈发清晰。
这片土地,是华夏文明版图上的一处精神高地,是一条连接各种文化的交融通道,吸引着帝王、隐士与侠客的目光。他们或为求道,或为传法,或为仗义,共同凝结成了平凉厚重非凡的文化底色。
大云寺内,我们体悟女皇武周推动的盛唐风云,见证思想与文化交织的诗篇。
于崆峒山的云海苍松间,我们追寻人文始祖与历代帝王问道的足迹,得以窥见《庄子》的清静与超然。
历史,为平凉留下了各类风格迥异、却同样璀璨的文化名片,它们,是这座城市无言的向导,静默的史官。
千年的风烟散去,历史的基因沉淀为今日发展的动力。昔日的农耕圣地,如今已是硕果累累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凉金果”的品牌享誉全国,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甜蜜产业。
悠远的畜牧传统,也发展为规模化的“平凉红牛”产业,其完备的产业链条,为城市注入了强劲的经济活力。
如今,平凉这一悠久“圣地”已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文旅“胜地”,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精心呵护并活化利用,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夜幕渐沉,泾河两岸华灯初上。在这片土地上,山间的钟磬与庭院的清修,最终都一同融汇进泾河温柔的晚波里,为平凉的人间烟火,添上一缕悠远与祥和。
文字 | 李登博
图片 | 陈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