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津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走进麦积山大景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六月的麦积山,烟雨笼翠,游人如织。从检票口处到麦积山下,由遮阳帽、太阳伞和旅行背包组成的流动“调色盘”,与千年前的石窟飞檐相映成趣,云雾缭绕中,又成一景。
6月28日,来自天津的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走进天水,饱蘸深厚文化与多彩旅游资源笔墨,共绘文旅发展新画卷。
“一踏上麦积山,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赭红崖壁上凿刻的千窟万龛,就像天津海河岸边层层叠叠的码头石阶,只是这里的每道凿痕都浸着1600多年的岁月风霜,更加深邃厚重。”甘津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成员夏英文说,这趟文旅资源对接活动太值了!
在夏英文看来,天津有独特的近代历史建筑和滨海风光,天水则有石窟艺术和伏羲文化,两地特色鲜明的文旅资源可串联整合,打造多元旅游线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天津的先进技术可以赋能麦积山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麦积山智慧景区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两地文旅事业迈向新高度。”夏英文说。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北朝,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其造像以泥塑为主,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跟随着导游的脚步与讲解,甘津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一行一边欣赏着眼前的艺术瑰宝,一边热烈讨论着文旅融合发展。
“我觉得天津和天水可以合作开发多元特色旅游产品。例如,石窟文化和工业文明体验游,滨海风情和西北民俗主题游等。”甘津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成员刘丽说,这样既能满足游客对差异化体验的需求,也能以文旅合作为纽带,加深甘津两地的协作情谊。
甘津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走进麦积山大景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
“八千年文化风起陇右,三千里山海情牵津甘。”在甘津文旅资源对接活动现场,天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道出了两地的渊源。
据介绍,自两地结对帮扶以来,天津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乡村旅游和产业培育发展等领域开展对口支援,生动演绎了协作帮扶的“山海情”。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氏在这里始创八卦。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遗址,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再次证明了天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天水市文旅推介官在推介中说。
天水还是一颗工业明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30多家企业陆续迁入天水,为天水的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天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等传统产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逐步显现,“科技”与“智慧”成为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名片。
“去年年初,一碗麻辣烫让天水火遍大江南北,热情厚道的天水人用自己的真心招待八方来客,天水也因一碗麻辣烫开启文旅消费新景象。”天水市文旅推介官说,2024年,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6%。
天水市育生巷小吃街游客众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摄)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旅资源推介,甘津文旅资源对接考察团一行表示,天水在文旅+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的探索,与天津文旅需求高度契合,双方可在资源互补、线路联动、品牌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激活 “丝路文化”与“海河风情”的叠加效应。
文旅资源对接活动现场,天水市文旅推介官还重点围绕伏羲始祖文化产业链和文旅农康产业链,推介了5大类50个文旅招商项目。
“投资文旅,恰逢其时;投资天水,正当其地。”天水市文旅推介官说,天水以丰富的资源和满满的诚意,诚邀各界人士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赴美好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