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南粤大地,暑气渐浓,南山区的荔枝园早已是“千树红云绕山间”的盛景。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山荔枝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从唐宋年间“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到如今桂味糯米糍等名品远销全国,这颗红果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时值2025南山荔枝旅游消费季,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荔味寻踪・妙趣无穷”研学活动为载体,让一颗荔枝成为文明传承的媒介、劳动教育的教材、亲子共融的纽带,为科技新城注入了温润的人文底色。
红果里的农耕智慧:从枝头到心头的认知重构
6月28日,当南山百香荔枝园的晨露还未散去,20对亲子家庭的脚步声已打破林间宁静。“大家摘荔枝要斜剪45度角,既保留果柄完整性,又不损伤来年的花芽。”领队老师手中的剪刀轻响,一串裹着晨雾的荔枝落入篮中,果皮上的龟裂纹路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说话间,他手把手教八岁的小宇摘荔枝,只见小剪刀“咔嚓”一声轻响,一串带着新鲜绿叶的荔枝就稳稳落进了小篮子里,旁边的小朋友都围在周边,边看边学摘荔枝。
五岁的凡凡被父亲稳稳地扛在肩膀上,凡凡小手指着树顶阳光最好的地方喊:“爸爸,左边!左边那串更红更大!”父亲随着他手指的地方小心摘下荔枝放在凡凡手中,“平时在写字楼敲键盘,哪想过摘荔枝也要讲技巧?”他抹了把汗,看着儿子举着半颗荔枝研究果核:“爸爸,原来果肉上的薄膜会变色,像彩虹一样!”劳动的疲惫与发现的惊喜交织,让“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掌心的温度、额头的汗水、舌尖的清甜。
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知行合一”的生动注脚。
果壳里的文化密码:从自然到艺术的创意转化
随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和荔枝香甜味,大家回到了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手工区。带回中心的不仅是满篮荔枝,还有孩子们小心翼翼收集的荔枝壳。
手工区的长桌上,这些红褐色的“废弃物”正慢慢变身:浸过水的果壳边缘微微卷曲,像极了七星瓢虫的翅膀;完整的半壳扣在纸上,竟能勾勒出花朵的轮廓。“古人用荔枝壳做过染料,还写进《齐民要术》里呢。”指导老师举起一片果壳,“今天我们用现代审美重构传统智慧,让自然材料讲故事。”
凡凡的作品最有“野趣”:他把荔枝壳粘成一串,说是“荔枝火车”,还捡来掉落的荔枝叶做轨道。“老师说,叶子腐烂后会变成肥料,让明年的荔枝更甜。”孩子的童言里,藏着对 “循环往复”自然法则的朴素理解。这些用果壳、树叶完成的作品,最终拼成了一幅“荔枝森林”长卷,成为最接地气的创意作品。它告诉人们,文明不仅存在于博物馆的玻璃柜中,更在寻常草木的创意转化里。
随着亲子家庭捧着亲手采摘的荔枝离开中心,这颗红果串联起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一场关于劳动、自然、传承的文明教育。在南山,科技创新的速度与农耕文明的温度从未如此和谐——正如那些百年荔枝树,新枝不断萌发,深根始终向下,在时代土壤里,生长出属于未来的文明新篇。
深圳晚报记者 高向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