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汛期,飘忽不定的雨总会给某一个地方造成重大的影响,总会有一个地方会出现“百年一遇”的水情。
像今年,汛期的雨期,今年广东的怀集着了灾,发大水,以为今年可能就这样一个地方受严重影响了,可没料到,才过几天,又轮到贵州的榕江周边的地区着了很大的雨情,形成了更为严重的水灾,更让人没料到的是,都已经进入最后清理阶段的榕江城,却在短短几天再一次遇上超历史高水位浸城,严重的全城撤离!
两浸榕江城,看到受灾情况的新闻只有难过,又无奈!
在偏南的地方,按正常气候,节气来说,在清明,端午过后,一般都进入雨季了,随着汛期的深入,下的雨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频,局部雨量较为集中,那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水情了。
因为南方的地形,从云贵川到两广,是东高西低,山势地形很是明显,由此形成了众多的水流,大大小小的水流,小汇大,大汇大,最后形成了珠江水系。
同时,在长期的历史种种的条件限制发展下,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力有限,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等等,人们为了与自然共处,顺应自然,就形成了傍水为居,以水而兴的人文城市发展体系。
随着雨季到到来,住在沿河边的居民最关心的是涨水,上游,下游各处局部的水量过大,水流不及就会形成短时间的积水,在自然水道中积聚排泄不畅,那就会形成局部地区涨水,水涨漫之下自然就会浸入到人们聚居的地方。
所以,长期的水边生活的人们,自然就有了对水情关注的习惯。
当然,不同地方的语言习惯不同,对于这种江河“水情的关注”,就有很多的称呼,像有的地方说看涨水,看洪水,看涨水等等,但对于桂平这边来说,这种一般叫做“睇大水”。
随着上下游的雨情发展,如果有地方着受到了大雨侵袭,那下游城镇总能看到一拨又拔的居民到江河边看大水,谈论的话题也是与这水情有关。
一是关心水势,了解上游的雨停没有,影响多少,有没有洪峰向下过境;
二是问候沿河居住的亲朋好友,随着水涨,关心沿江,近江居住的亲朋,水位到哪了,有没有可能大水入屋,家里的东西往高处搬没有,等等。
三是帮忙做好搬家的准备,地方防灾工作的准备,水灾无情人有情,大水之下,互助尤为重要。
也正是种种,每到江河水位上涨的时候,看大水反倒成为了城镇居民富有“人情味”的活动之一。
像在桂平,“睇大水”,在以前,基本上是每年大家庭天的传统,在南江(郁江),北江(黔江)水位涨高到北江桥桥墩都看不见,南江水电枢纽闸门全升的时候,那就是上游洪峰过桂平的时候了。
一般这个时候,吃过晚饭,人们或是独自一人,或约上三五好友,奔走在沿江各处,各个码头、河堤、大桥等“睇大水”最明显的地点,看看水位情况。
最为紧张而又最为松驰的,反倒是沿江近水而居的人们,因为水情对于他们来说,体验感更强,体会更深。
因为江水涨到哪,关系到会不会进家里,家里要不要搬东西避水。
不过,现在桂平遭遇超级洪水的机会很少了。
作为依江而生的小城桂平,历经千百年的水起水落,人们早已有了洪水记忆,也有了很多的与洪水对抗的建设。
如六十年代的南江沿江防洪墙,八九十年代的防洪堤,如今的沿江堤坝路,还有南江的水电枢纽建设,北江上游的大藤峡水坝建设,等等,历年的建设,使得桂平渐渐脱离了,减少了“洪水浸城”,“洪水倒灌入城”的“伤害”了。
就像近三四十年的1988大水,1998洪水,2007水灾之类的历史水位,城区范围现在都很难再遇到了。
以前人们睇大水大多是焦虑不安,甚至悲伤;而随着现在的城市发展,种种的进步,人们防洪意识的加强,现在人们睇大水,更多的是以观赏的心态,拿起手机拍照或录像发在朋友圈,配上一段文字各抒胸臆,反倒成为了一种“乐趣” 。
如今,在贵州榕江肆虐成灾的洪水,经过层层的阻拦调配,已经平安通过了下游的桂平,这里一切安好,愿上游平安,尽快恢复如常!
毕竟,生活依然继续!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