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当下最热门的清凉避暑旅行目的地。
这座山地大省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云遮雾绕、清爽纯净的气候,更在于她够“绿”,也够“野”!
****请横屏观看****
贵州处处生机盎然,绿意迷人。 上图为黄果树瀑布、下图为施秉云台山。 摄影/何雄周、磨桂宾
踏入贵州,绿意便如汹涌的潮水般将你温柔包裹。莽茫群山是永不褪色的翡翠冠冕,森林的覆盖率超越了六成,每一口呼吸都沁润着草木蓬勃的生机。从梵净山云雾中灵巧跃动的黔金丝猴,到茂密林海里偶然闪现的豹影,再到数百种珍稀植物悄然绽放的秘境,这片土地的生命力狂野而丰沛,奏响着一曲未经驯化的自然交响。
可爱的黔金丝猴与苍鹭, 能否打动你的心? 摄影/李鹤、陈伟红
正是这“绿”与“野”交织的独特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追寻纯粹自然的人们。旅者们背上行囊,深入荔波水上森林的碧波清影,聆听溪涧私语;徒步穿越雷公山原始秘境,追寻鸟鸣猿啼的踪迹;或在威宁草海之畔静候黑颈鹤优雅的舞姿。人们在此卸下都市的倦怠,让肌肤感受山风的抚触,让心灵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中重获澄澈。
上图为梵净山凤仙花,下图为红豆杉。 摄影/李贵云、何雄周
贵州的绿意,叫人习以为常。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令人沉醉的葱茏与野趣,是凭空生长出来的。每一片得以自由舒展的绿叶,每一声回荡山谷的野性呼唤,其背后都凝结着许多“守护”的故事。今天,我就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
-01-
在山里,他们为猴子修了一条“路”
你或许造访过梵净山,但你见过黔金丝猴吗?
****请横屏观看****
“梵天净土”的纯净力量, 引得许多人流连不已。 摄影/李贵云
这种毛发灰金错杂、脸儿灰蓝的猴子是梵净山的“专属精灵”——目前世界仅存的850余只,全都生活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它们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特有的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
“黔金丝猴不仅珍稀,而且很‘羞怯’。”
****请横屏观看****
黔金丝猴非常害羞, 想看到这样的猴群可不容易。 摄影/何雄周
贵州省林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在给我们讲述他在梵净山“追逐”这些小生灵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在所有金丝猴中,黔金丝猴是最“害羞”的一种,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即使像他这样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也经常在几百米之外就被猴群发现,一只猴子鸣叫示警,一两百只猴子转眼就跑得精光。
冉景丞近几年一直在研究黔金丝猴。他发现,虽然野外保护措施日益完善,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却不见大幅度增长。问题出在哪里呢?
目前所有黔金丝猴都集中在很狭小的分布区中, 让它们扩散到更大的栖息地中是种群增长的前提。 摄影/刘栋
原来,黔金丝猴的生活空间太过狭窄了。偌大的梵净山,其实有很多区域都适合黔金丝猴生活,但这些害羞的小精灵只聚集在面积一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生境太狭小,种群数量自然就上不去。而且,几百只猴子聚集在这样小的空间内,也是很危险的——一旦发生灾难或有传染病流行,整个种群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要更好地保护黔金丝猴,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它们“走出来”,到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去生活。
****请横屏观看****
梵净山广阔的森林中, 还有许多地方适合猴子们生活。 摄影/李鹤
黔金丝猴与许多灵长类不同,生存环境要有一定的海拔高度,且不喜欢在悬崖绝壁间活动,更偏好在隐蔽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中生活,靠着相连的树冠活动,对裸露的岩表、悬崖等地形都很恐惧。然而,随着人类的活动,公路、人工步道的周边形成了很多“人造悬崖”,这就进一步切割、挤压了黔金丝猴本就不宽裕的生存空间,让猴子们被困在了一片一片零散的“孤岛”之中。
要破解这种“孤岛”危机,就要建好能供猴子们穿行的“廊道”,把破碎化的生境连接在一起。而建设这条廊道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种树。
梵净山拥有丰富的植被, 但只有高海拔区域的林地, 才适合黔金丝猴生活。 图1 摄影/龙俊 图2、3 摄影/李贵云
在切割了黔金丝猴活动空间的公路两侧,人们种起枝条细长的枫杨树,让丰满开展的树冠跨过道路,组成一道天然的“绿桥”。在岩壁过分裸露的地区,要先以生态修复为主,种植地果、小果榕等灌草藤结合的树种,先把裸露的岩石遮盖起来,避免引起黔金丝猴的恐惧,让它们安心地融入到环境之中。在竹林太过密集的地区,要控制竹子的数量,同时种植能让黔金丝猴藏身的大树。在合适的生境之间,用武当玉兰、枫杨、四照花等黔金丝猴喜欢吃的植物,组成一条“食物长廊”,引导黔金丝猴走向更远的地方……
四照花及其果实, 这种植物是黔金丝猴的好“零食”。 摄影/何雄周
就这样,如同散落的珠子一般的生境,被生态廊道“串珠成链”。猴子们喜欢吃的树叶、惯于藏身的大树连成一张绿色的网络,把黔金丝猴可利用的活动空间扩大了近三百平方公里——科研人员在观测中已经发现,黔金丝猴出现在了它们以往未曾活动的区域!
当然,建设生态廊道不止是种树。人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保护黔金丝猴饮水的水源地,设置禁止汽车鸣笛的标志、避免车辆通行带来的噪声及风险,限制人类活动对黔金丝猴造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能持续地参与进这个生态工程中来,而不是一时的单方面退让。为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怎么保护猴子,还要研究怎么让当地人从保护猴子的工作中受益,比如发展生态旅游、在林间种菌种药、养殖蜜蜂等。
科研人员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观测人工繁育梵净山冷杉幼苗以及为红外摄像机更换电池。 摄影/李鹤
“黔金丝猴就像一把伞的伞面,伞下的所有相关生物,包括人在内,都能在生态廊道的建设中获益。”冉景丞解释说,“我们所说的保护不是把人与环境隔离开,而是要让所有生命都自由舒展地生活在一起。”
人与动物浪漫共生的故事背后,还有一张覆盖全省的“绿色守护网”——“林长制”,它正悄然改变着山地大省中无数生灵的命运。所谓“林长制”,就是要让每一块林地都有专人来管、每一片森林都有专人来护。从省,到市,再到县乡村,层层管控,有顶层设计,也有实际的日常巡护,把成片的山林网格化地管理起来。林长的工作十分辛苦,要注意森林防火、要阻止乱砍乱伐、要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他们工作的重要一环——生态廊道的建设,就离不开林长们的积极配合。
藏酋猴、红腹角雉、 大鲵、鹅掌楸、景天、野生菌。 图1、3、4 摄影/何雄周、 图2 摄影/曹经建 图5、6 摄影/李贵云
除此之外,贵州还用了许多方式悉心呵护山林中的生灵。就比如“黑科技”满满的“数字档案”——全省陆生野生动物监测在全省布设数百条样线、5000多台红外相机与无人机,揭开近300种动物的行踪。
这些,都只是贵州动物保护工作的小小缩影。今年3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首次捕获到了雌性林麝影像。这种体重不足9公斤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濒危、中国极危物种,以灵巧身姿跃过岩缝,印证了森林生态的修复成果。在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记录到了褐灰雀与黄腿渔鸮的身影。在贵阳红枫生态公园这片离城市空间很近的区域,人们还发现了贵州疣螈。
遍体生着“小疙瘩”的贵州疣螈。 摄影/杨元德
看吧!这片山地所庇护的,不仅是850余只猴子,而是自由舒展的每一分摇曳的绿意。
贵州红枫湖湿地公园。 摄影/杨舰
-02-
一条充满“生气”与“野性”的河
在贵州的万千河流之中,如果要寻找一条衡量河流生态的独特标尺,那应该就是赤水河。
我们了解赤水河,可能是因为“四渡赤水”的传奇故事,也可能是因为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白酒沿着河岸凝聚出的醇香。但在生态研究者的眼中,赤水河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条充满“生气”和“野性”的河流。
****请横屏观看****
赤水河,充满传奇色彩的河流。 摄影/杨建
“赤水”其名,来自于它在雨季时冲刷两岸大量紫红色泥沙入水造就的赤红水色。“许多人以为这种浑浊的状态说明水质不好,其实是一种误解。”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周思告诉我们,“如果河流中筑了水坝,水坝会对泥沙有沉降作用,水看起来就会比较清澈。赤水河夹杂大量泥沙,恰恰是因为它没有筑坝,是一条很‘自由’的河,这样的河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赤水河畔,鹭鸟翩飞。 摄影/吴学文
是的,在长江上游的众多一级支流中,赤水河是唯一干流全程未被水坝截断的“自由之河”,倔强地穿行在云、贵、川三省险峻的褶皱之间,保留着一分难得的“野性”。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中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 对研究长江生态弥足珍贵。 摄影/陈伟红
在水生生物科研人员的眼中,赤水河宛若“微缩的长江”:源头都是高原鱼类,上游则是急流性的鱼类,中游是普通的流水性的鱼类,越向下游,越和长江干流中的鱼类趋于一致。这样的生态格局,对于研究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是非常好的样本。
2017年,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开始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比长江干流“十年禁渔”整整早了四年。
如今赤水河(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段), 野生小鱼在浅水处游弋。 图/视觉中国
禁渔7年之后的2024年,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失踪了二十多年的鳗鲡,再次回到了赤水河中!一同回来的,还有眼睛小小、尾巴长长的异鳔鳅鮀,和遍体斑纹、体型纤长的红唇薄鳅。
在赤水河“复现”的鱼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长江鲟。这种鱼类已经在2022年被正式宣布为“野外灭绝”,这意味着在自然环境中,长江鲟已无法完成繁殖,种群数量无法维持。但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地对长江鲟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不久之前,人们已经在赤水河中实现放流长江鲟亲鱼自然产卵并成功孵化。也就是说,如果这种情况能够持续下去,而野外的长江鲟也能顺利长至性成熟,长江鲟头上“灭绝”的帽子就能被摘掉!
****请横屏观看****
赤水河流域部分珍稀鱼类与鸟类。 制图/九阳
禁渔开始后,曾经的渔民何去何从呢?不用担心,渔民不仅可以上岸转产,更有许多人化身为保护河道的巡护管理员,变成民间的“河长”——这也是贵州治理水体的一项创举。为了避免河流治理时责任划分不明晰,贵州首创了“双总河长”制,让地方党政一把手同时担任“双总河长”,以下层层分管,确保每一条河流都有河长直接负责,更聘请了大量民间河长。河长们巡查河道、清理河滩,还观察、记录河水中和周边的鱼类鸟类等野生动物,实实在在地保证河道随时处在巡视者的管理之下。
赤水河巡河工作人员。 摄影/陈伟红
围绕赤水河等河流的“生态补偿”机制也很值得一谈。
赤水河,是一条贯穿云、贵、川三省的河流,要保护它,需要联动三个省的力量。三省之中,贵州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三省协作紧随其后,早早签订了跨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云南作为上游,若出省的水质优越,就可以获得贵州、四川的补偿。这在全国是一种创举。
赤水河水质检测。 摄影/陈伟红
而在贵州省内,生态补偿制度就被细化得更加深入了,各市州都要参与进来,而且要进行“双向补偿”。就拿赤水河来说吧,把河道划分成一个个 “生态补偿断面”,检测水质与水量。如果水质、水量不达标,上游的市州就要向下游补偿一定的金额;反过来,如果上游向下游输送了超过目标的优质水,下游的市州就要向上游补偿一定的金额。这样一来,上游地区保护水源能获得资金,下游则能获得优质的水资源,妥妥地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生态补偿机制投入的资金,又可以用来鼓励两岸农户大搞生态农业,治理污染、提高水质。比如毕节清水铺镇的橙满园村,以前沿岸种苞谷,后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种了满村的橙子,大大改善了水土条件。得益于这些举措,橙满园村获得了数百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人们把这笔钱用于建设污水处理终端,这样,水质进入了“正循环”,越补偿、越优质。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 村民采收成熟的柑橘。 图/视觉中国
赤水河的故事尚未远去,当目光沿长江水系南移,另一条承载着黔地血脉的巨流正以崭新姿态奔涌——
乌江,这条长江右岸最大的支流,横贯贵州中、北部,在崇山峻岭间刻下上千公里的壮阔轨迹。作为哺育高原儿女的母亲河,它不仅维系着贵州的生态平衡,更如同一道流动的闸门,守护着长江中下游亿万人口的饮水安全。而今,这条古老河流正经历一场静默的蜕变,科技赋予它的守护者一双穿透水流的“慧眼”。
乌江宛若“百里画廊”,沿岸风景极为优美。 摄影/翁俊华
在数字孪生技术的支持下,乌江被“搬”进了数字空间中。卫星遥感、无人机还有成千上万的地面与水下传感器交织成一张“天地水立体神经网”,实时动态模拟水文脉动,捕捉水体污染的扩散路径。凭借这套系统,仅2023年一年便预警了污染事件47起,响应速度提升了70%。
从赤水河畔退渔还生态的壮举,到乌江流域织就的数字神经网络,两条江河以不同路径诠释着守护的真谛。在长江上游的群山之间,自然之力与人类智慧正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鸭池河大桥与江畔村庄。 摄影/徐俊
-03-
在“山地公园”里
藏着厚重的“大地之书”
踏入贵州的山地,宛如翻开了一部完整的“地球史书”——每一块岩石,都记载着亿万年地质演化的奥妙。
万峰林,蕴藏着沧海桑田的地质密码。 摄影/黄驿伦
翻开这部书的第一页,是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喀斯特峰丛与峰林。2024年,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获批成为中国第47个、贵州第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它是一部“山的百科全书”:在安龙,有形如金字塔的天然奇峰;在万峰湖畔,有尖锐瑰丽的石林;有马岭河深深割开山地,造就奔腾的瀑布群落,还有各种天坑、溶洞、天生桥,处处都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马岭河峡谷植被茂密。 摄影/李贵云
当你看到如凝固波涛一般壮阔、如新笋初露一般秀美的万峰林时,可曾想到,这是一度生机勃勃的古海洋留下的馈赠?
两亿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有一类爬行动物正进行着从陆地生物到海洋霸主的缓慢演化。它们在水中游弋、生活,也拼抢、厮杀。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博物馆内,你还能看到一块长达5.2米的贵州鱼龙化石,它腹部微微隆起,胃里保存着一条兴义新铺龙的残骸。这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晚餐”,映射着亿万年前的一场大战。
****请横屏观看****
该贵州鱼龙长五米多,科学家据胃容物推测, 它可能吃了一条近四米长的新铺龙。 2.4亿年前的“最后的晚餐”
当汪洋大海缓慢褪去,古生物的遗骸伴随着矿物质沉积为数千米厚的碳酸盐岩。水流耐心琢磨,将岩层切割成尖锐的峰丛,又将峰丛渐渐“磨”成底部不再相连的优美峰林,最后化作一座座孤峰残丘,散落在平坦的大地上。在地下,你还能看到迷宫一般的溶洞群和奔涌的地下河流。万峰林、泥凼石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走进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你将深刻理解“喀斯特”最神秘也最本真的含义。
向西行至安顺关岭,另一座化石宝库缓缓打开。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陈列着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海洋生态全景。这里保存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百合群落:纤细的茎秆,冠部如荷叶舒展,数十只摇曳的海百合构成的群体化石如同被永恒定格的深海芭蕾。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更是琳琅满目,鱼龙、鳍龙、楯齿龙在岩层中游弋,其中黄果树安顺龙为中国发现的首例海龙类化石。
几十只海百合构成的群体化石。 摄影/吴学文
转向黔北绥阳,大地之书翻至最幽邃的章节。双河洞如一条蜿蜒437公里的地下巨龙,盘踞在遵义绥阳群山之下,被认证为“亚洲第一长洞”。这里无需五彩射灯粉饰,原始地质力量创造的纯粹奇观已足够震撼人心:洞内有狭窄的地下裂缝、幽深的垂直洞穴,你可以通过几十米高的竖井“从天而降”,穿过远古洞穴,直达如梦似幻的“地心宇宙”。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双河洞的一处石膏洞穴。 该洞穴内部空间较大,有许多白色的石膏晶体。 摄影/周元杰
双河洞的珍贵性,在于其不可再生的地质肌理。为守护这片寒武系白云岩雕琢而成的“地球年轮”,绥阳县搭起了一张“立体防护网”,每月都要开展不少于两次的地质遗迹巡查。中、法、日等8国的科学家还对双河洞开展过二十余次联合科考,发现了“地下梯田”、石膏晶花等世界级的遗迹,更为保护洞穴提供了更有力的科学支撑。
贵州的“保护”从不是单纯的“隔离”与“退让”。在不会破坏地质奇观的前提之下,人们在洞内开辟“洞穴图书馆”、“地心集市”,甚至还把音乐会搬到了洞里,让侗族大歌《宝莲盛开》在洞腔的天然混响中涤荡人们的灵魂,经典配乐《云宫迅音》通过威亚表演和钟乳石光影共舞。在今年的“五一”,溶洞音乐周就吸引了11.2万人次的游客!
“弦乐音乐会”在绥阳县双河洞景区上演. 图/视觉中国
贵州,如今拥有九座国家级地质公园,其中两座为世界地质公园。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兴义、关岭化石群与绥阳双河洞,其他的地质公园也是各有风华——毕节织金洞,这是贵州的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它幽邃、神秘,石幔垂悬,如地心的宫殿,演绎亿万年岩溶的无声史诗。还有泼洒千里赭红的赤水丹霞、筑起高原骨骼的乌蒙山、宛若大地之眼的平塘天坑群、融合着地质文化与民族风情的苗岭、尽揽喀斯特神韵的思南乌江喀斯特地质公园……九座公园,便是九部大地之书,不仅镌刻着贵州沧海桑田的洪荒史诗,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奇。
织金洞、赤水丹霞、乌蒙山、平塘天眼、雷公山、思南乌江。陶帅、李林、徐俊、代传富、尹刚、翁俊华
是的,贵州生态保护的思路是要构建起一整条“绿色的链条”,让其中的每一个人实实在在地获益:风景秀美了,便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环境纯净了,正适合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仅“林下经济”一项,贵州的优秀案例就多得数不完——
榕江县水尾水族乡拉术村林下灵芝种植基地, 人们正在管护灵芝。 图/视觉中国
黔北大娄山深处,“中国方竹笋之乡”桐梓,依托中国最大、全球罕见的原生连片方竹林,生产肉质脆嫩、入口无渣、独步市场的方竹笋,年产值达到了6亿元;往西至习水,喀斯特石漠山地一度制约耕作,却因仙人掌的坚韧生命力焕发新生。这种耐旱植物在裸岩坡地上扎下根系,果实加工为饮品、果酱,茎片提炼护肤品,将“生态短板”转化为特色产业;而在清镇,蜂糖李与金银花的立体套种模式,既能抑制杂草又能保证土地肥沃,而且一地双收,土地效益倍增;印江的莽莽林海中,野生菌的采集更显“点林成金”的奥妙……
遵义桐梓方竹笋、清镇蜂糖李、贵州野生菌。 图/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贵州还在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依托山林探索碳汇交易,打造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截至2024年,贵州经济的“含绿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6%!
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绿电在贵州蓬勃发展。 左图/视觉中国 右图 摄影/徐俊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今年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以二十场论坛深入探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协同治理等主题。流域治理、地质公园建设都是论坛上的热点话题。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还设置有两个展区,展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历程。
论坛现场,专家大咖观点交锋。
贵州,一片神奇而富有生机的灵境,你有无数个理由第一次或者再一次造访:清凉的山水秘境、绿意盎然的生态空间、野性十足的原始探索……在这片“守护”与“发展”永远并行的土地上,打卡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段未来可期的生态传奇。
在赤水河流域, 可见远古孑遗的桫椤群落。 摄影/曹经建
文 | 猫骑士
策划/编辑 | 范火花
图片编辑 | =G
审稿编辑 | 曹紫娟
设计 | 九阳
封图 | 李贵云
头图 |乐刚
审稿专家
贵州省林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冉景丞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