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名文化,赓续地名文脉。为加强东莞历史地名文化传承保护,7月8日,东莞市民政局发布了《东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拟被纳入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共有村落类、街巷类等五大类,其中包括黄旗山、水濂山、银瓶山、东正路、象塔街等多个东莞人耳熟能详的地名。
银瓶山森林公园 。作者:李回立
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共分五大类
东莞市民政局称,为加强东莞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53号)有关规定,该局在各镇街申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征求意见稿》。
据了解,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进行普查,做好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制定保护名录。列入保护名录的地名确需更名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预先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根据《征求意见稿》,此次拟被纳入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共有行政区划类、村落类、自然地理实体类、街巷类、历史文化类共五大类。
其中,“行政区划类”包括石龙镇和麻涌镇共2个镇;“村落类”包括南社明清古村落、新基村、戙船澳、下坝村等15个地名;“自然地理实体类”包括黄旗山、水濂山、银瓶山、石马河等7个地名;“街巷类”包括东正路、石龙中山路、象塔街、教场街等9个地名;“历史文化类”包括蚝岗贝丘遗址、金鳌洲塔、黎氏大宗祠、胜起家祠等31个地名。
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南都资料图
每个地名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征求意见稿》中,还附上了每个地名背后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也是东莞人的记忆乡愁所在。
其中,位于莞城街道的戙船澳(撑船停船之处),南宋已有此名;该地见证了自宋至今莞城的水陆变化。
谢岗镇北部的谢岗村,约建于宋天圣元年,由谢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此立村,因谢氏族人在此立村长居而名。抗战时,东莞县临时政府办公地曾迁至此。
位于东城街道的黄旗山,被誉为东莞的主山、文笔山、镇山和朝山。东江纵队、游击队曾在黄旗山设立根据点。其顶峰建有一个灯笼,晚上红光放亮,溢彩流丹,是东莞标志性景观。
黄旗山城市公园。作者:张顺祥
位于南城街道的水濂山,相传昔有彭公在此修道,故又名彭峒山。山上原有西山寺、东山寺、东山书院、观音庙、白衣庙、吕祖庙等,是明代东莞八景之一。目前,修复建造了西山古寺博物馆、水濂洞天等主要景点和配套设施。
莞城东正路是东莞的传统文化街区;从这里走出了陈伯陶、邓尔雅、邓屺望等一系列文化名人。路西一段原叫“榜眼坊”,据记载,明朝东莞榜眼刘存业曾在街口建一麻石牌坊,上面刻有“榜眼坊”三个字,该路也因此而得名。
石马河。南都资料图
东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拟)
一、行政区划类(2个)
石龙镇、麻涌镇
二、村落类(15个)
南社明清古村落、牛过蓢、逆水流龟村堡、江边古村落、邓屋古村落、塘尾古村落、新基村、鸡翅岭村、峡口社区、戙船澳、谢岗村、黄家山村、下坝村、西湖村、厦岗社区
三、自然地理实体类(7个)
黄旗山、银瓶山、水濂山、宝山、马山古迹、阇西山、石马河
四、街巷类(9个)
东正路、旨亭街、大西路、中兴路、石龙中山路、象塔街、教场街、县后坊巷、兴贤里巷
五、历史文化类(31个)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部及驻军营地旧址、鳌台书院、蚝岗贝丘遗址、万福庵贝丘遗址、燕岭古采石场遗址、金鳌洲塔、还金亭、霄边农会旧址、洪屋涡农民协会旧址、颂遐书室、海月岩、度香亭、欧仙院、云岗古寺、观合楼、巍焕楼、余屋进士牌坊、高埗大桥旧址、黄氏宗祠、大汾何氏大宗祠、孙氏宗祠、黎氏大宗祠、胜起家祠、济川善堂、江城关键门楼、芦村渡、老虎安楼、天后宫、镜溪书院、烈士桥
【提醒】
市民若对该《征求意见稿》有意见或建议,可于2025年7月13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一、以信函方式邮寄至东莞市莞城街道汇峰路1号汇峰中心H座403室,电话:22832532,邮政编码:523000。
二、发送电子邮件至:dgmzjshswk@163.com。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