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文博游”持续升温。本市40余家博物馆实施错峰开放、延时开放等服务,以更好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
近几年,很多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为应对暑期参观高峰,一众博物馆主动调整开放时间,有效分流客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温度与智慧。在此基础上,各博物馆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从持续上新的沉浸式影片,到玩法不重样的研学活动,再到轮番上演的博物馆“奇妙夜”,可谓诚意、创意满满。
博物馆“超长待机”,对广大游客而言当然是好消息。但平心而论,这客观上也会给博物馆带来不小的挑战。通常情况下,环境清理、设备维护、布展撤展等工作都安排在闭馆后进行,开门更久势必压缩这些必要的工作时间。而周一闭馆之所以成为业内惯例,正是因为文物与人一样,也需要“休养生息”。如今探索打破时间边界,这意味着,博物馆要在高效运营、优化服务上下更多功夫。从准确评估承载能力,到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再到加大文物安保维护……科学规划、精打细算,才能在满足游览需求与良性运营之间找到平衡点。
截至去年,北京备案博物馆达241家,过去一年客流量达9000万人次,一座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之城”正在崛起。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博物馆满足了大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承载着愈发深厚的文化认同。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文物了解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也激励着博物馆创新更多打开方式。目前,北京已有多家博物馆探索“数字科技+”,正在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感。持续强化供给、做优服务,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相信这所“大学校”会滋养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一座博物馆,容量总是有上限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不断在“量”上做文章,在“质”上下功夫,才能让博物馆之光,照亮每一颗渴望了解过去、思索当下、展望未来的心。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