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机场、火车站、景点附近留意过一个有点让人纳闷的场景:一队欧美背包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肩膀上架着一只快赶上小孩儿身高的大背包。有的人额头汗直冒,脸却不见多少抱怨,反倒像是在享受一种旅行仪式感。
拉着行李箱的人?真不多见。
不少国人疑惑,背包又沉又勒肩,拉箱子不是轻松多了吗?这些外国人图啥?
路面的“陷阱”——行李箱的天敌
很多中国游客第一次去欧洲,尤其是自助游,最大的感受就是:“欧洲的路真没国内好走!”
别说拉箱子,穿高跟鞋都得提心吊胆。路面不是柏油,就是两千年前的石板。这些石板并不平整,有的地方甚至是凹陷起伏,夹缝里长了苔藓,碰上下雨天更是滑得让人腿肚子打转。
就拿意大利罗马举例。罗马老城区的石板路据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最早的路甚至公元前几百年就有。欧盟的《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文化遗产法典》明文规定,这些历史路面属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无论修路还是改造,动一块都需要文化部门和考古学家的联合审批。
现实中几乎没人敢碰,违规最高能判5年,还得罚6万欧元。这也导致这些老路保持了“原生态”,对轮子来说就是灾难——你要是用行李箱走一圈,分分钟轮子就歪了甚至掉下来。
很多中国人初到欧洲,总以为自己买的箱子质量不行,结果一打听才发现,本地人根本不拖箱子,全是背包。意大利全国有2万多个历史街区,德国、法国等地也有大量这种“文物级”石板路。施工队修路得考古队和文保局把关,挖一锹都得提心吊胆,有时候还真挖出文物来,那一刻整个工程都得停。
有次我和朋友去意大利佛罗伦萨玩,天真的带了登机箱。刚下火车站,还没走出两条街,箱子轮子就开始打滑,夹进石头缝里就转不动。最后我们只能把箱子拎起来走,累得直想把东西全丢了。回头再看那些背着包的老外,步伐比我们快,脸上还带着点骄傲。
可以说,行李箱这种“现代发明”,在欧洲老城区的石头路面下,彻底败下阵来。
国内很多城市地铁站都配有直达电梯、无障碍通道,行李箱拖着走十分方便。但到了欧洲尤其是老城区,你会发现“电梯”几乎成了奢侈品。
拿伦敦和巴黎地铁来说,这俩城市的地铁历史都很悠久。伦敦地铁世界第一,建于1863年,巴黎地铁一号线1900年就开通。这些地铁站大多依照19世纪的设计建成,压根没考虑电梯。现在要装一个电梯,流程异常繁琐:涉及历史保护法规,必须经过文保机构和文化部批准,还要评估施工对周边老建筑的影响。
1989年卢浮宫地铁站准备装电梯,挖洞震出了附近建筑0.8毫米裂缝,直接停工半年,修复光评估就花了十几万欧元。
香榭丽舍大街地铁站为了保护19世纪的马赛克壁画,电梯井只能绕行,硬生生多拖了三年工期。法国人还爱罢工,动辄施工中断,很多地铁站至今只有漫长陡峭的楼梯。
每当你拎着大行李箱,咬牙登上几十级楼梯时,身边背包的外国人总能健步如飞地溜过去,场面让人怀疑人生。更尴尬的是,有些欧洲城市甚至电动扶梯都很少。像德国柏林地铁,一些地铁站就没有电梯,光靠背包,灵活度高,哪怕一手拉着包爬楼梯都不会耽误事。
很多欧美百年老房子也是一样的问题。巴黎、阿姆斯特丹、布拉格这些地方的民宿、旅馆动辄有一两百年历史,产权分散在私人手中。安装电梯涉及太多审批,一旦施工不慎破坏了墙体、壁画、地砖,房东得自掏腰包修复,费用动辄十几万欧元。大部分房东宁可咬牙坚持楼梯,也不愿意冒险。
这直接导致行李箱的“适用环境”大大受限。背包成了最务实、最靠谱的选择。
托运行李:谁都嫌贵
再来说说大多数游客都会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托运行李贵得离谱。
国内高铁飞机,行李托运基本“管够”,经济舱托运20公斤、30公斤行李是标配。到了欧美,画风全变了。以美国国内航班为例,行李箱托运费45美元起步,超重加价,廉价航空托运费经常高达60美元。欧洲各国铁路稀少且贵,高铁票价普遍是中国的4-6倍,很多人宁可选择飞机,但托运行李的费用比机票还贵。比如某些廉价航班,机票只要两三百元,托运一只普通行李箱就要四百多元。
有朋友统计过,从巴黎飞米兰,机票买打折的也就400块人民币,结果行李托运得加700。机票的钱全都省了,还不如买个大背包,能背多少背多少。
在现实成本压力下,背包成了欧美人“理性选择”——能省一点是一点,哪怕再累,也不愿意为行李箱多花冤枉钱。
还有一点,安全问题。中国游客有时不太能体会,但对于在大城市混过的欧美人来说,“财不露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行李箱一旦放地上,人一分心,贼就能顺手牵羊;背包一直背在身上,被抢被偷的难度大多了。巴黎、米兰、巴塞罗那这些旅游城市,小偷扒手众多。警察统计数据显示,欧洲主要旅游城市每年发生的盗抢案件多达数十万起。拖着行李箱在街头晃悠,等于告诉小偷“我这里有值钱的东西”。
身边有朋友在巴黎北站,箱子放脚边两分钟,转身发现拉链被划开,东西全没了。背包呢?虽然沉,但至少一只手抓着拉链,万一有人接近还能第一时间察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外哪怕去非洲、南美这样的治安更差的地方,更愿意选择背包。安全性高于一切。
背包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那些开得起豪车、住得起五星级酒店的欧美富豪,为什么也热衷背包旅行?难道真的是钱少到舍不得托运行李?
其实,在欧美文化里,背包旅行是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开始,欧美户外运动就极为流行。登山、徒步、骑行、野营这些活动,塑造了“背包客”群体的冒险精神。背包,象征着独立、自由、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生活态度。
有数据显示,瑞士、挪威、德国、法国这些富裕国家,背专业背包装备的群体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瑞士登山协会公布的2024年调查结果显示,收入高于本地人均三倍的群体,选择背登山包出行的比例达到了48%,远远高于低收入群体。许多欧美年轻人更是以“背包客”自居,社交媒体上充满各种背包旅行的照片、攻略、视频。哪怕真的是大富豪,也喜欢体验“平民旅行”的感觉。
走过不同国家,聊过不同背景的朋友,我越来越觉得,拉箱子也好,背包也罢,说到底都是被现实环境塑造出来的生活智慧。
背包,是欧美人适应古老城市、昂贵托运、频繁扒手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们自我认同和冒险精神的一种文化延续。行李箱,是亚洲人享受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舒适出行的成果。
有时候你会发现,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看着奇怪,实际上背后有道理。
人生路上,谁还没背过几个大包?只不过有的人,是真的一路背到底罢了。
参考文献
欧盟《文化遗产保护公约》(Council of Europ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Society, 2005)
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化遗产法典》
英国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官方历史档案
巴黎地铁运营公司(RATP)历史建筑保护规定
瑞士登山协会2024年背包旅行统计报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