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区都在卷的“窝囊旅游三件套”,发朋友圈丢人、但自己爽翻
上周末刷朋友圈,看到同事老k发了张站在山顶的照片,配文:“站着上山,站着下山,这山爬得值!”评论区炸了——有人问“牛首山不是要爬几千级台阶吗?”,有人调侃“老k你这是带家人去修仙了?”。
结果老k回复:“现在爬山都配电梯!20分钟到顶,谁还遭那罪?”
这两年旅游圈流行个新词儿——“窝囊旅游”。
啥叫窝囊?
以前说人家窝囊,是骂人没本事;现在说窝囊,倒成了聪明活法。
就像打工人领的“窝囊费”,中生代男演员爱演的“窝囊男”,现在连旅游都卷起了“窝囊风”:爬自动挡的山、玩减速版蹦极、躺平式漂流。
总结起来就仨字儿:省力气。
先说爬山。
以前爬黄山得手脚并用,现在景区直接给你装电梯。
牛首山的电梯20分钟就能到山顶,山路平平整整,老人小孩都能轻松走。
更贴心的是,扶梯两边还有降温喷雾,怕晒黑的分室内敞篷两种,下山还能选干湿道。
有人要问了:“爬山不就图个出汗吗?”可老k说得实在:“我带着俩娃,爬两步就得歇,要那出汗有啥用?能到山顶看风景就行。”
再看漂流。
以前的漂流叫“湿身大战”,翻船、呛水、丢鞋是常事。
现在流行“窝囊漂流”——往救生衣里一躺,啥都不用干。
水深不超过1米,漂着漂着还能看看山看看树,比在家躺沙发还得劲。
河南重渡沟、浙江西溪这些地儿,漂流道修得跟滑梯似的,全程慢悠悠的。
有去过的网友说:“以前漂完浑身疼,现在漂完只想再漂一次,太得劲了!”
最有意思的是蹦极。
以前蹦极是“勇敢者的游戏”,从几十米高的台子上一跳,风刮得脸生疼,落地腿软得站不住。
现在流行“本土化蹦极”——台子矮(二三十米),绳子软,跳下去不会“自由落体”,倒像坐慢电梯。
工作人员还会哄你:“别往下看,往前看!”跳完还能拍照,摄影师举着喇叭喊:“手伸直,比个耶!”有游客说:“以前蹦完觉得‘我真牛’,现在蹦完觉得‘我还行’,挺美。”
为啥现在人都爱“窝囊旅游”?
说白了,就是累了。
打工人每天挤地铁、改方案,周末就想“别折腾”。
极限运动看着爽,可玩完腰酸背痛,还得请两天假缓着。
现在年轻人精了:“刺激要有点,但别真累趴下。”就像李哥说的:“以前玩蹦极,落地觉得‘活过来了’;现在玩窝囊蹦极,落地觉得‘还能再活五百年’。”
这两年旅游趋势变化特别快。
前几年流行“特种兵旅游”,24小时打卡7个景点,累得脚底板起泡;后来流行“躺平旅游”,找个民宿睡两天,啥也不干;现在直接升级成“窝囊旅游”——既要放松,又不想完全“躺平”。
就像有人说的:“年轻时候总觉得要‘挑战自己’,现在才明白,‘照顾自己’才是大事儿。”
安全这事儿也得说两句。
蹦极要戴护具,漂流要听教练的,电梯上下别打闹。
快乐是快乐,可安全第一。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有人在窝囊漂流里非要站起来,结果被水冲得东倒西歪,最后还是工作人员捞上来的。
所以说,再“窝囊”的玩法,也得守规矩。
现在网上总有人说“年轻人变懒了”,可我觉得这不是懒。
以前旅游是“到此一游”,现在旅游是“为我所用”。
爬山图个风景,漂流图个舒服,蹦极图个乐呵——咋舒服咋来,咋开心咋来。
就像老k说的:“我又不准备当登山运动员,何必跟自个儿较劲?”
说到底,“窝囊旅游”流行的背后,是年轻人活明白了:生活已经够累了,旅游就该给自己“松绑”。
不用非得“挑战极限”,也不用非得“发朋友圈炫耀”,自己舒服、自己开心,比啥都强。
你看,现在各大景区的“窝囊项目”越开越多,电梯山、减速漂、慢蹦极,一个比一个贴心。
说不定过两年,还会有“自动挡爬长城”“电动滑道游西湖”——反正怎么省劲怎么来。
旅游嘛,说到底就是“换个地方待着”。
以前是“换个地方吃苦”,现在是“换个地方享福”。
这变化挺好吗?
我觉得挺好。
毕竟,能让自己舒服的活法,才是好活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