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村庄
————代县黑山庄村
贺连舟 王晋东
“黑山庄”的名字,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某个山庄名字,听到就感觉很特别。
在到达黑山庄村的半路上,一座漂亮的牌楼与水泥路远远的迎接人们的到来,两边整齐密集的太阳能路灯,无言地书写着给村庄的富裕与殷实。
黑山庄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聂营镇,地处五台山余脉,滹沱河支流蜿蜒环绕,形成“依山傍水”的独特格局。村域内山峦叠嶂,因山石富含铁矿呈黑褐色,故得名“黑山”,村庄亦因此称“黑山庄”。黑山庄由上街、下街、东村(窑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历史上曾称“丰益”“丰裕”“战丰”的称谓,寄托了村民对丰饶生活的向往。三村独立,总人口约1600多,姓氏以郝、段、王等为主。
黑山庄村,四季分明,景色如画,春有桃杏争艳,夏覆浓荫蔽日,秋染田野金黄,冬披银装素裹。山间泉水充沛,尤以井神庙泉闻名,虽近年水量不稳,但村内蓄水池等设施保障了村民生活用水。
倚傍“黑山”,村内铁矿资源丰富。自2003年开采以来,矿业成为这个村的经济支柱,催生了程兴铁矿、富祥矿业等企业。矿车专道的修建和水泥路取代土路,村口牌楼的矗立,户户高房大舍见证着这个村庄的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黑山庄村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老村,还有许多古建遗存。
在历史记载中,黑山寺首屈一指。目前有留存的为清代,是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碑记载,元至元三年(1337年)建,明万历间重建,清代、民国间屡有修葺。寺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00 平方米,现存正殿、钟楼。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隔扇窗,有挑角,灰脊灰兽,筒板瓦布顶。院内有明代碑一通,清代碑两通。
魁星楼,位于黑山庄下街村中,楼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7平方米。石砌券洞基座,基宽7.3米、深7.1米、高3.7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分心式前后廊构架,隔扇窗,正面西侧设有石砌登楼步道。
黑山庄龙王庙,位于代县聂营镇黑山庄上街村中,龙王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载,清嘉庆十一年(1806)、十三年(1808)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11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献殿和正殿,两侧仅存西配殿。正殿与献殿相连,屋面呈勾连搭式,台基共用,石砌台基,基宽10.2米、深9.3米、高0.3 米。面宽三间,进深二椽,正殿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 次间施四扇六抹隔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8.4平方米; 献殿单檐卷棚硬山顶,三檩无廊式构架,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卷棚式。庙内现存清重修及功德碑3 通。
黑山庄文化广场与休闲长廊是网上无法查询到的一个地方,广场上,一根盘龙华表如一支神针钉在中央,东边的连廊与碑记,广场周边的花草给广场增加了许多人文的气息。
黑山庄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让人值得永久纪念的英雄人物。
烈士权股长(1909-1940),河北阜平人,代县区排长,1940年牺牲于黑山庄村。
烈士赵文全,男,1926年2月出生,山西省代县黑山庄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12月随部队进驻一线机场,志愿军空军航空兵第6师16团团长。1953年6月24日,在保卫鸭绿江大桥的空战中壮烈牺牲。现安葬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40年,年仅14岁的赵文全就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在一次战斗中,他和3名战士阻击敌人,在子弹打光后毅然一起跳下悬崖,落入水中,后来被战友救起。由于赵文全作战勇敢,并且在战斗中展现出出色的领导才能,历任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教导员,先后参加晋北、晋中、太原等战役战斗。1950年1月,调任第2兵团独立第3军政治部保卫科长,负责教育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1950年7月,为了加快建设新中国空军力量,捍卫国家安全,全军各部队抽调干部战士到航校学习,赵文全就在这时被选送到锦州空军第3航校学习飞行。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用8个月时间掌握了飞行技术。航校毕业后,1951年3月调任空军航空兵第6师16团2大队大队长,后升任该团副团长、团长。
简单的黑山庄村历史查询与记录为我的此行增加了非常大的信息量,也为我探寻这个古老的村落增加了无限的兴趣,只是每个村的探访,也免不了走马观花与水过地皮式的行走,更多更深的故事还深深的埋在村民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外人永远走不进的禁区。(审校 月明星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