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发轫于唐代、成形于明代、繁盛于晚清,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扬州保存最为完好、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这片老街深巷里,集聚了众多历代贤官能臣、盐商巨贾和社会贤达的故居宅邸,近年来,我市对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些古建筑进行修缮,让不少老宅重获新生,青春再现。不仅如此,我市还对这些修缮后的古建筑加以利用,将其打造成为“文博场馆”,一批文化新景观也崭新亮相。

一路行走“历史文化展示”扑面而来
很多人说扬州深藏一条最有钱的巷子,在巷子沿线有很多清代扬州盐商的私家园林,同时有不少清代高官的居家住所,有钱庄,有会馆,众多盐商大宅聚集于此,几乎每走一段就有一座深宅大院,上演的故事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它就是藏在扬州老城区的古巷丁家湾。最近,这条老街巷又有了新变化,街巷两侧的墙上,对部分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解读”,新增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解读牌”,一个个盐商、老宅的历史故事上墙,让这条老街巷有了新亮点,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不少市民和游客是一路行走,一路观看,喜享这生动有趣的“文化大餐”。
从最东侧的徐凝门路向西看,路西侧的大牌坊让人眼前一亮,上书“丁家湾”三个大字。走进去可以看到,街道两侧、街头建筑的墙上,南边是手绘的南河下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众多盐商大宅和文化景点的具体位置;北边则是新近打造的一个文化墙。在一个用小瓦摆放成的背景墙上,写有“有盐风 广陵客”的文字;在其北边,是一幅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墙”,50多个不同字体的灰色“家”字分列四周,中间是一幅南河下的手绘地图,同时写有各种扬州方言:“伢子,家来吃饭咯”“我家姑娘最合心”“到家一躺 逸逸当当”“二姨娘六舅母,家头人多呢”“来人客去 要上家数”…… 一句句扬州方言,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的目光;最北侧,则是砖雕“南河下”三个大字,同时在北侧还有扬州建筑“木构架”的展示……所有这些,巧妙组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让人一进丁家湾,就眼前一亮。
从牌坊向西行走百步左右,道路北侧有一处“四路三进”的大宅第,这里是晚清扬州盐商许蓉楫曾经的居所。虽然这座盐商老宅仍在修缮完善,还未对外开放,但在其街面的墙上,几块图文并茂的“解读牌”已经上墙,上面不仅有这座盐商老宅的介绍,更有晚清扬州盐商许蓉楫的介绍。
再向前走不远,道路南侧便是小盘谷的后围墙。在其墙上,同样有图文并茂的“解读牌”,向市民游客讲述着“小盘谷”的历史文化和小盘谷主周馥的人物故事。

河下义方传承馆里看故事
在广陵有盐东侧不远,丁家湾街道的北侧,有一个刚刚修缮完成的古建筑院落,大门的上方,悬挂着“河下义方传承馆”的牌匾,这里就是新近打造、对外免费开放的河下义方传承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南河下街区的历史沿革及名人故事。
南河下街区的历史名人众多,他们都有着明确的家风家训家规传承,在这些优良家风的规训和熏陶下,他们成就了自身、培育出了优秀的后代、延续兴旺了家族,更为社会、为城市、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在展馆的《风清毓后昆》《名人传家风》《河下出名人》等篇章里,通过图文、实物等形式,分门别类介绍了南河下的众多名人的故事,如曾国藩、魏源、卞宝第、周馥、高仁林等,让市民和游客全方位了解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及家规家训和家风传承,让参观者可以在其中领略到良好家风的深刻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新建成的“魏源与扬州展示馆”位于南河下的新仓巷37号,是在魏源故居“絜园”的一部分基础上打造而成的。该展示馆全面展示了魏源在扬州的生活、为官经历,以及他编撰《海国图志》的经历和该书的内容与影响,走进馆中,可以了解《海国图志》等背后的故事。
记者 张孔生
编辑 聆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