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日,从眉山市彭山区相关部门获悉,该区已正式启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采集项目,通过前沿技术手段对区内6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方位数字化采集,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的新路径。这一举措不仅在川内文物保护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更为新时代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彭山方案”。
彭山区江口石龙
彭山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古称“武阳”,建制于秦,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本次数字化采集的6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寂照庵石刻、江口石龙、江口崖墓、梓潼宫、江口壁山寺、刘家祠堂,涵盖了从摩崖石刻到古代建筑、从墓葬文化到宗族祠堂的多种文物类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些文物正面临着风化、侵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重威胁,数字化技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
彭山区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贴近扫描+高清摄影”的组合技术方案,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获取文物的精确三维坐标数据,点云数据成果点间距≤4mm,拼接误差≤2mm,完整性优于90%,达到了国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无人机贴近扫描技术则解决了高大文物的采集难题,地面分辨率达到1-3cm。摄影测量技术则为文物穿上了"彩色外衣",照片精度不小于300dpi,单幅照片像素≥500万像素,确保了纹理信息的高度保真。最终形成的数字化成果包括原始数据、研究级数据、浏览级数据和渲染数据四个层级,构建了文物的"数字孪生"体系,为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文化需求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彭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彭山区开创了“专业文物机构+主流媒体平台”的合作模式,既发挥了文物部门的专业优势,又借助媒体的传播资源,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项目不仅形成高精度数字模型,还将开发三维交互数字模型、漫游短视频、亿像素超高清影像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并在川观新闻APP搭建专题页面,定制云端系统,形成线上专区。这种“文物数字化+融媒体传播”的模式,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走进了大众视野。
工作人员在崖墓内部空间进行数字化采集
数字化项目还为彭山旅游业注入了科技元素,创造了新的旅游增长点。数字模型和VR全景等成果可以作为线下旅游的“预热”和“延伸”,游客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了解文物背景,增强实地游览的体验感。同时,数字化成果本身也可以成为旅游产品,如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数字文创产品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增加旅游消费场景。据初步估算,该项目及其衍生成果有望为彭山带来超过500万元的相关产业经济效益。
据介绍,彭山区计划在未来3-5年内对全区50处重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建立彭山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数据库,并与四川省文物数字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保护。此外,彭山还将开发“彭山文物数字导览”APP,打造线下体验中心,通过VR、AR等技术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彭山历史文化。彭山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一次文物保护的技术实践,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图 马诗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