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塘区双定镇前往甘圩的路上,看到有块巨大的牌坊,还有罗仙山的指示牌,索性就走进去参观。罗仙山,内心想着是不是住着罗姓的神仙,或者是有什么样的故事,毕竟是景区,即便里面没有神仙,至少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要不然不可能成为景区。登山至罗仙山后感到惊讶,惊讶于这里景色优美,更惊讶的是罗仙山是武鸣8景之一。
罗仙山戏台,这里距离生活居民区足足有2公里,想来应该不是某个村屯的戏台,而是景区的戏台,即便有晚会,也不是村民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而是景区邀请县里或者市里的文工团,或者社会上的文艺团体前来演出。何时举办晚会,想来应该是罗仙山景区某个重大节日,观众那就很难说。
戏台旁有一条登山小路,不过小路全程都是青石阶梯,走起来不算费劲。此时正值夏天,没登几步满头大汗,后背湿透,气喘吁吁,真有点想放弃,不过既然来到罗仙山,不亲眼目睹一番岂能安然离去。随着海拔的不断增高,气温亦从闷热转向凉快,快要到洞口时凉意习习,此时的心情真有种说不出的清爽感和欢快感。
路边有一口山洞,不知深浅,据目测起码得有上百米,山洞可通往山的另一头,就是洞太小,没人能从这口山洞走到另外一头过。这口山洞通往另一头想来是真的,站在洞口迎风扑来非常的凉快,如果不是通到另一头,想来山洞不会有风吹出来。当天没有登山爬山洞的打算,没有带照明设备,对于喜欢钻山洞冒险的我深感可惜,如是有机会一定探个究竟。
罗仙山是一座山,但核心则是崖洞,不过官方名此山不叫罗仙山而叫玉屏山,崖洞则叫留仙洞,留跟罗方言同音而叫罗仙洞,罗仙洞所在的山则叫罗仙山,其实罗仙山也就罗仙洞周边这片区域,罗仙洞区域之外则叫玉屏山。一座山为何有两种叫法,只因罗仙洞属两个村,甘圩村伏罗屯叫罗仙山,伏罗屯之外的则叫玉屏山。罗仙山、玉屏山,两者其实就是同一座山,只是周边村民的叫法不同,并没有多大的矛盾。
罗仙洞内有块石碑,石碑上的先祖广贤公遗址几个字相对较显眼,小字则是广贤公的简历。广贤公生于明朝宣德10年(1435),1435年是明宣宗驾崩,广贤公出生真会挑日子。广贤公从宾阳新桥落籍武鸣甘圩,石碑上没有注明何时从宾阳迁居到甘圩。广贤公是甘圩的落业始祖,之所以有甘圩,则是因为是甘姓人家开店造圩。
广贤公是甘圩落业始祖,同时又是甘圩的缔造者,毋庸置疑广贤公是姓甘。广贤公生有霖棠、霖松、霖众、林镇四个儿子,霖棠、霖众居住甘圩,霖众早年固化无子嗣,霖镇则搬迁至隆安县的镇流村。本人是隆安县,离镇流村不远,感觉镇流村的甘姓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倒是距离镇流村不远的那元村甘姓相对较多。林镇公落业镇流有可能是记载有误,也有可能是先落业镇流,然后再前那元村。
以前发表过坛洛镇富庶村甘圩屯的文稿,这里也生活一支甘姓人家,不知这里的甘姓跟武鸣县甘圩的甘姓有何瓜葛。坛洛镇甘圩屯的甘氏祠堂里介绍先祖来自山东,北宋时期迁居岭南,为何而来没有解释清楚,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随狄青平侬智高而来到岭南,先落户哪里没有讲清楚。假如武鸣县甘圩的甘姓人家也是来自山东,想来坛洛镇甘圩屯的甘姓跟武鸣县甘圩的甘姓来自同一支脉,没准500年前还是一家人。
罗仙洞内最显著的就是各类神仙雕像,同时还有很多的炉香,这口炉香并非是某个神仙,而是广贤公的炉香,同时也是当地甘姓人家的共同始祖,更是甘圩甘姓人家统一祭拜的炉香。刚看到这口卢姓都有点害怕,还以为是广贤公的骷颅罐。可能是自己想多了,广贤公是600多年前的人,要是以当地的丧葬习俗,遗骨早就化成泥,即便是骷颅罐也仅是一把泥土而已。
既然叫留仙洞,里面不留有几个神仙岂不是白叫留仙洞?留仙洞内有8八仙,八仙也就是八仙过海的八仙,八仙的名字就不介绍。留仙洞的得名还真跟八仙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八仙去南海收拾龙王,没想到路过这里被龙王派出来的虾酱给灌醉,然后就睡在这口洞里,因此才叫留仙洞,后来用同音改名为罗仙洞。罗仙洞的由来不知所以,但罗仙洞绝对是武鸣县境内少有、风景独特的崖洞,评为武鸣县八景也不枉然。喜欢参观武鸣八景之一罗仙山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来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