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县。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与湖南省新宁县、东安县、芝山区、双牌县和道县五个县区接壤,从东南到西南分别与区灌阳县和兴安县毗邻;西面以越城岭山脊与资源县为界。全州县是中国金槐之乡、广西干米粉之乡,素有“桂北粮仓”之美誉。全州是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以红色为引领,古色、绿色相融合的文旅发展格局。做强红色旅游品牌,打造“一村五园”和三大渡口等红色旅游景点18个,建成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条,湘江战役纪念园自开园以来已接待超880万人,全州荣获全国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做足古色旅游文章,建成历史文化、滨江风光、重点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湘山·湘源历史文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做好生态康养旅游,大碧头、天湖、安和龙井景区风景如画、游客熙攘。#广西#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于今县境内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零陵县属长沙郡(郡治为今湖南省长沙市)。
汉朝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前)冬,柝桂阳、长沙二郡南部置零陵郡(郡治在零陵县境),同时在零陵县境东北部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山上。当时,在今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二县均隶属零陵郡。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洮阳县为洮治县。东汉建武初,复称洮阳县。建武年间(25一55年),零陵郡治迁至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北)。是时,零陵县对郡而言,称小零陵。
三国初时,建安十一年(206年)零陵、洮阳二县属蜀,吴黄武二年(223年)属吴。晋和南北朝时,承汉制,零陵、洮阳二县仍属零陵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洮阳、零陵、观阳(今灌阳县)三县,将三县地合并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全州镇柘桥村,隶属永州府(府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大业三年(617年),析湘源县东南部置灌阳县。
唐初沿袭隋制。武德七年(624年)将灌阳县并人湘源县,于上元二年(675年)析湘源县东南部复置灌阳县。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唐明宗改湘源县为湘川县,隶属马氏楚国。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四月,从楚王马希范奏请后晋准置全州,同时改湘川县为清湘县,州治和县治所均设在今全州镇柘桥村。全州辖清湘、灌阳二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州治和县治所从柘桥村迁至今全州镇。
宋朝沿袭唐制。天圣八年(1030年),扩建全州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四月,改全州为全州路,仍领清湘、灌阳二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全州路为全州府,辖县如旧。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州,全州府改为全州,隶属湖广永州府(府治今湖南省永州市)。并撤清湘县,其地由全州所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全州改隶广西桂林府(府治今桂林市)。
清朝因袭相沿,全州仍录属广西桂林府。
民国2年(1913)年,改全州为全县,隶属漓江道(道治今桂林市)。民国7年,全县隶属桂林道(道治仍在今桂林市)。民国15年桂林道改称桂林民团区,民国23年桂林民团区改称桂林行政监督区,全县均隶属不变。民国24年,析出西延分州同兴安县析出的一部分置资源县。民国29年桂林行政监督区改称桂林行督察区,全县隶属不变。
1949年11月17日县境解放,新成立的全县人民政府仍驻全州镇。全县隶属桂林专区(区治在今桂林市)。1959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全县为全州县,仍隶属桂林专区。1970年桂林专区改称桂林地区,全州县隶属不变。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地区与桂林市合并,11月正式成立新的桂林市,全州县隶属新的桂林市。
行政区划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以前,县行政区划无考。康熙二十八年,全州设6乡1分州,共74里56都1保3团。其序列为:升乡17里(今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辖一都,二都一、二图、三都,四都一、二图,五都一、二图,六都,七都一、二图,八都一、二图,九都一、二图,十都一、二图;恩乡26里(今东山、白宝、两河、朝南、石塘、枧塘、城郊乡一部分),辖十一都,十二都一、二、三、四、五图系瑶族,十三都一、二、三图,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一、二图,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一、二图,二十四都一、二图,二十五都一、二、三图;建乡8里(今安和、蕉江、凤凰乡),辖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一都,二十二都,三十三都,三十四都;宜乡6里(今咸水、绍水),辖三十五都,三十六都,三十七都,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长乡7里(今才湾、绍水的高田、秀石、大渭、龙水的百福、长井村等),辖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四十五都,四十六都;万乡10里(今龙水、大西江乡),辖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一、二图,五十都、五十一都、五十二都、五十三都、五十四都;西延分州(今资源县的中峰、延东、梅溪),辖五十五都一、二、三图,五十六都一、二图。州城划为6隅,即东隅(今东门),南隅(今大南门、小南门),西隅(今板桥头),上北隅(今桂黄北路),下北隅(今朝京路),降原隅(今桂黄中路)。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沿康熙的区划,设43乡、1镇,即:义兴乡、福禄乡、福寿乡、等党乡、同一乡、太平乡、永岁乡、永安乡、尚义乡、崇德乡、兴仁乡、永建乡、永靖乡、永康乡、永强乡、永绥乡、永宁乡、乐田乡、福里乡、清泉乡、昭仪乡、屏山乡、金山乡、建和乡、建平乡、建康乡、建宁乡、宜仁乡、宜义乡、宜礼乡、宜智乡、山川乡、新乐乡、四里乡、四维乡、万合乡、万全乡、万德乡、万福乡、保安乡、和衷乡、共济乡、内建乡、清湘镇。
民国31年(1942年),全县并为19乡1镇,乡、镇设村(街)271个,村以下设3396甲,各乡、镇名称及所辖村(街)序列为:新山乡(今才湾镇)辖10村;新建乡(今凤凰乡)辖14村1街;金屏乡(今枧塘乡、才湾乡一部分)辖16村;石塘乡(今石塘镇、朝南乡)辖15村;三里乡(今庙头镇)辖10村;白沙乡(今绍水镇)辖14村;万二乡(今龙水镇),辖12村;两河乡,辖15村;永和乡(今永岁乡),辖12村;洮阳乡(今黄沙河镇、永岁乡各一部分),辖16村;镇东乡(今东山瑶族乡和白宝乡一部分),辖9村;咸水乡,辖10村1街;四维乡(今才湾乡),辖13村;和平乡(今凤凰乡),辖14村;同义乡,辖14村;福党乡(今文桥镇、庙头镇一部分),辖13村;万一乡(今大西江镇),辖18村;康强乡(今白宝乡、枧塘乡一部分),辖13村;内建乡(今安和乡、蕉江瑶族乡),辖14村;清湘镇(今全州镇)辖7街1村。
1949年11月25日全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城关、黄沙河、咸水、秦家塘、龙水、石塘、两河7个区。1951年6月,全县划分为10区1镇152个乡(街),10区1镇是;城郊区(13乡)、石塘区(24乡)、风凰区(10乡)、咸水区(13乡、街)、秦家塘区(12乡)、龙水区(14乡)、文桥区(12乡)、庙头区(11乡)、两河区(20乡)、视头区(12乡)、城关镇(11村、街)。同年9月成立东山瑶族自治区,11月,石塘区划出鳌鱼州成立区。
1952年7月,两河区划分两河、白宝两个区;同时,资源县撤销,延东、中锋、梅溪3个区并人全县。当时全县共有16区1镇,下设180乡(镇)。区、镇序列为:第一区(城郊)、第二区(枧塘))、第三区(石塘)、第四区(鳌鱼州)、第五区(凤凰)、第六区(咸水)、第七区(秦家塘)、第八区(龙水)、第九区(文桥)、第十区(庙头)、第十一区(两河)、第十二区(中锋)、第十三区(延东)、第十四区(梅溪)、第十五区(白宝)、东山瑶族自治区、城关镇。
1954年6月,资源县恢复建置,延东、中锋、梅溪3个区划归资源县。全县辖13区1镇,将原第十五区(白宝)改为第十二区,其余区称未变。
1955年8月至1957年秋前,全县区划依旧。但区名更改:第一区为龙岩区、第二区为芳塘区、第三区为石塘区、第四区为鳌鱼州区、第五区为凤凰区、第六区为咸水区、第七区为秦家塘区、第八区为龙水区、第九区为文桥区、第十区为庙头区、第十一区为两河区、第十二区为白宝区。东山瑶族自治区和城关镇仍用原称。
1957年冬,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7乡1镇,乡下面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镇下设街,共有454个社,3个街;即:桥渡乡(9社),两合乡(10社),屏山乡(17社),视塘乡(17社),石塘乡(19社),朝南乡(21社),安和乡(13社),万板桥乡(7社),麻市乡(18社),凤凰乡(14社),鲁塘乡(10社),咸水乡(15社),绍水乡(28社),山川乡(11社),田心乡(16社),大西江乡(15社),龙水乡(23社),文桥乡(16社),江头乡(18社),黄沙河乡(28社),庙头乡(21社),上安乡(27社),大田乡(13社),白宝乡(29社),粟家渡乡(15社),永岁乡(17社),东山瑶族乡(7社),城关镇辖3街。
1958年冬,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开展,为加强对人民公社的领导,实行政社合一,将27乡1镇并成为13个人民公社(乡),下设165个生产大队。
1959年4月调整为16个公社。
1961年恢复区的建置,改大公社为小公社,全县设7大区,41个人民公社。1962年调整为15区1镇。
1968年底又调整为17社1镇。
1984后机构改革,把人民公社改称乡、镇,同时将庙头公社划分为庙头、黄沙河两个镇。把安和公社分为安和、蕉江两个乡。全县共15乡5个镇,282个村(居)民委员会。
1986年村委会改称为村公所,1995年改为村民委员会,1996年全县辖11乡9个镇,274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3336个自然村。
1997年,全州县面积4003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全州镇、石塘镇、绍水镇、庙头镇、才湾镇、黄沙河镇、文桥镇、大西江镇、龙水镇、城郊乡、枧塘乡、永岁乡、咸水乡、凤凰乡、安和乡、朝南乡、两河乡、白宝乡、东山瑶族乡、蕉江瑶族乡。县政府驻全州镇。
2003年,全县辖9个镇、10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全州镇、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永岁乡、枧塘乡、咸水乡、凤凰乡、蕉江瑶族乡、安和乡、朝南乡、两河乡、白宝乡、东山瑶族乡。
2005年7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90号)同意撤销朝南乡,整建制并入石塘镇,石塘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州县辖9个镇、9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全州镇、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永岁乡、枧塘乡、咸水乡、凤凰乡、蕉江瑶族乡、安和乡、两河乡、白宝乡、东山瑶族乡。
2014年,凤凰乡、安和乡、两河乡撤乡改镇;同年6月,咸水乡撤乡改镇;同年12月,枧塘乡撤乡改镇。
2015年全州县辖九镇九乡,共284个村,其中县城为全州镇,地处全县中心偏北位置。
2017年6月14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公厅正式批复撤乡改镇,由永岁乡改为永岁镇。
2018年末,全州县辖全州镇、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枧塘镇、咸水镇、凤凰镇、安和镇、两河镇、永岁镇15个镇和白宝1个乡及东山、蕉江2个瑶族乡。
2019年末,全州县下辖15个镇、3个乡:全州镇、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枧塘镇、咸水镇、凤凰镇、安和镇、两河镇、永岁镇、白宝乡、东山瑶族乡、蕉江瑶族乡,272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共3448个自然村。
目前全州县辖全州镇、黄沙河镇、庙头镇、文桥镇、大西江镇、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石塘镇、枧塘镇、咸水镇、凤凰镇、安和镇、两河镇、永岁镇等15个镇,以及白宝乡和东山、蕉江2个瑶族乡,286个村(居)委,共3708个自然村。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