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经济网讯(初旭) 赤水河滋养的川南大地,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7月10日至12日,四川古蔺县精心打造的“三日三色游”精品线路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循着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与金色酒香的指引,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场以“红魂铸魂、绿韵沁心、酱酒飘香”为主题的文旅盛宴,不仅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了古蔺的多元魅力,更成为革命老区探索“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产业联动”的生动实践。
绿韵沁心 原始森林里的生态诗篇
旅程的序曲在黄荆老林的绿意中奏响。作为地球同纬度仅存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区,这里96%的森林覆盖率如同天然屏障,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十万个负氧离子的浓度,让“洗肺之旅”成为最贴切的形容。游客穿行于433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间,八节洞瀑布群的轰鸣与音乐公路的韵律交织,仿佛大地正在吟唱自然的史诗。
断井山景区门口的红军树下,当地老乡的讲述为这片绿色净土增添了红色注脚。“当年红军过这里,天寒地冻,就围着这棵树生火取暖。”老乡的手指指向树干,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仿佛还留存着革命年代的温度。夜幕降临时,篝火与歌舞点燃了山林的活力,古蔺麻辣鸡的香气与苗家鼓点交融,让生态之旅多了层烟火气的温暖。
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黄荆老林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区。八节洞的飞瀑、环岩的丹霞、长滩的溪流,在“生态+文化”的融合中,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正如游客李女士所说:“在这里,每口呼吸是自然的馈赠,每段故事是历史的回响。”
红色铸魂 赤水河畔的革命回响
赤水河的涛声,总能唤醒沉睡的红色记忆。次日的太平古镇之旅,以一场沉浸式体验拉开序幕——80余名游客化身红军战士,在“出征”号令中踏上青石板路,战鼓与旌旗将1935年四渡赤水的历史场景生动还原。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陈列馆内,泛黄的行军地图上,红铅笔标注的路线依然清晰;玻璃展柜里,那盏伴随战士行军的煤油灯,灯芯仿佛还留着跳动的微光。
“爷爷说,当年红军在镇上住了半个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临走时还帮老乡挑满了水缸。”古镇居民陈大爷的讲述,让历史有了具象的温度。长街宴上,赤水鱼、老腊肉等家常菜冒着热气,游客们边品尝边听故事,在舌尖的滋味里读懂幸福生活的来路。
夜幕下的“印象1935·红区夜市”更添惊喜。《十送红军》的旋律响起时,数百人自发跟唱,红色情怀在夜色中愈发炽热。据统计,夜市首日带动景区消费超3万元,新增15个就业岗位。“从看展到参与,从白天到夜晚,我们想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泸州市乐养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羽的话,道出了这场创新的初衷。
酱酒飘香 左岸力酱的味觉盛典
旅程的终章,在赤水河左岸的金色酒香中圆满落幕。7月12日,力酱庄园的封藏大典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作为澳门百力集团投资的纯外资企业,这座年产1.5万吨坤沙酱酒的庄园,不仅是“中国酱酒之乡”的实力象征,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游客们沿着酿酒车间的青石板路前行,清蒸、下沙、发酵、蒸馏……传统酱酒工艺的每一步都在眼前铺展。“端午制曲、重阳下沙,顺应天时的酿造智慧,才是酱酒的灵魂。”酿酒师傅的讲解,让杯中酒多了层文化的厚重。封藏环节中,游客亲手将酒坛封存,贴上专属标签,仿佛与这片土地定下了岁月的约定。
古蔺县正在推进的“旅游景区+酱酒厂区”模式,让多家酱酒企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基地。当天的惠购活动现场,成交金额达20万元左右,游客们带着好心境而来,也带着一坛好的定制酱酒满载而归;品鉴会上,专业调酒师传授的“酱酒品鉴三步法”成为热门话题。“我们想让游客不只带走一瓶酒,更带走一段关于赤水河的记忆。”力酱酒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金色产业的文旅野心。
三色共绘 文旅融合的古蔺答案
“红、绿、金三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整体。”古蔺县旅游景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源这样总结。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力酱集团古蔺佳汇商贸公司、古蔺三色文创中心联合酒企、景区等多方发起,通过“景区搭台、业态联动”的模式,带动了餐饮、住宿、农特产等产业链消费增长。
面向未来,古蔺的蓝图已然清晰:组建消费联盟、开发定制产品、升级“快旅慢游”体系,让三色文化名片更加亮眼。当红色记忆有了体验场景,绿色生态有了文化内涵,金色产业有了旅游载体,这座革命老区正以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赤水河依旧滚滚东流,而古蔺的文旅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