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九好日子,年年都爬香炉山。”“走到山顶望一望,青山绿水好清澈。”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九)清晨,悠扬的山歌穿透凯里香炉山的薄雾,一年一度的香炉山爬坡节在晨曦中苏醒。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儿女与八方游客汇聚于此,“黔阳第一山”瞬间化作欢腾的海洋。
航拍活动现场。
香炉山,这座海拔1200多米、四面石崖绝壁形似香炉的苗岭圣山,在农历六月十九这天迎来最盛大的爬山节民俗活动。居住在香炉山周围的格河、马田、舟溪、万潮、湾水、炉山、大风洞、凯里、三棵树、凯棠一带的苗族同胞以及百里外的施秉、黄平、台江、剑河、天柱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纷纷赴此一年一度的约定,爬山游方对歌,尽情畅玩。盛装青年踏着芦笙节拍起舞,歌声与传说在山谷间交织;激烈的斗牛激起阵阵欢呼,静寂的青山霎时化为歌舞的沸腾之地。
吹芦笙、跳芦笙。
“爬坡节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苗族老者立于“九十九蹬坎”前,向年轻游客讲述阿别与阿补仙凡相隔的故事,“他们的女儿阿彩在山顶的歌声,引来了无数攀登相会的人。”这座圣山亦是历史的见证者,明清凯里苗民起义,张秀眉等苗族领袖曾在此抗击清军,石拱门、古城墙至今静诉峥嵘岁月。
正在爬香炉山的游客。
蜿蜒而上的石阶旁,“勇攀山顶,运动使我快乐”“登了凯里香炉山,人生顺利过难关”等网红标语牌吸引游客驻足拍照,传统民俗节日焕发出青春气息。来自西门街道的龙美玲与朋友结伴登山,“祖辈都说这天登高能得好运,山顶的风景和热闹,值得!”偶遇89岁的王富明老人抚栏笑言,“我还能爬,不觉得累!”在山腰石凳小憩的安徽来凯探亲小伙胡逸胥在家人的带领下爬香炉山,“虽没有黄山壮阔,但这里凉风拂面,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绿树成荫。”他感叹道:“过年我还会再来,看看冬季的香炉山。”文成华带着一家5口脚踏着新修石阶感慨,“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携家人来爬香炉山,截至现在已经有11年时间了。现在路好走了,我们带老人也能轻松登顶。”
正在爬香炉山的游客。
香炉山下的马路、山腰与山顶,临时摊位密密排开。刘辉大姐的酸汤米豆腐摊前围满游客,她边忙碌边欣喜道:“今天挣得比平时翻了好几倍!”这位香炉山村村民的创业经历是节日经济的缩影——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活动现场。
香炉山素有“黔阳第一山”美誉。2019年,凯里香炉山爬坡节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仅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更是他们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个节日,凯里各族人民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近年来,凯里市深耕“民族+生态”资源,持续擦亮这张文化名片。未来,这座苗岭圣山将以民俗体验与生态观光联动特色产业,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公安警察、镇村干部巡逻现场。
据了解,因农历闰六月之故,今年的香炉山爬坡节将罕见地举行两次,首次活动于7月13日持续至15日。当地公安交警、特巡警及镇村干部早已就位,在险要处设置警示并引导人流车流,全力保障节日秩序与安全。
唱山歌。
香炉山,见证过烽火,承载着欢歌。当现代节拍融入古老山韵,这座苗岭圣山正以文化为纽带,化身推动民族地区振兴的强劲引擎,继续守护苗乡的歌舞、梦想与崭新的希望。
通讯员 龙艺 周建国 龙令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紫月
编辑 李巍薇
二审 芦晓娟
三审 成嘉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