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3日)下午,一曲悠扬芦笙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美丽西江”剧场响起,引得6位欧洲音乐人驻足聆听。
演出结束后,一场欧洲旋律与苗岭笙歌的对话在寨子里展开。贵州省级芦笙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贵州凯里学院芦笙教师杨正平,以“19管芦笙”为例向欧洲音乐人展示吹奏技巧。
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ranitzio好奇地凑近:“吹奏芦笙时舞动的步伐是特意设计的吗?”在听到杨正平给出“芦笙响,脚板痒,芦笙向来乐舞结合”的解答后,现场6位欧洲音乐人的兴致更高了。
木叶吹奏非遗传承人李玉松用手中的普通树叶吹奏出了《青藏高原》旋律,又让欧洲音乐人眼前一亮。
见李玉松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把木叶,英国小提琴演奏家Gwyneth Nelmes跃跃欲试,跟学几轮却没能吹奏出旋律。李玉松开解道:“木叶可以吹出数十种鸟鸣声,但要熟能生巧。”说罢,现场人人争先尝试这一民族特色气鸣乐器。
欧洲音乐人与当地苗族艺人以音乐为媒,交流热络。英国籍打击乐手Bogdan Skrypka主动登台邀贵州民间艺人莫世海用苗族木鼓合奏《we will rock you》;英国男高音Tom Lidgley现场演唱歌剧,还与凯里学院声乐教师潘小燕跟唱苗族飞歌……
旋律萦绕,中欧“混搭风情”呈现出了融合魅力。“苗族乐器非常有意思,尤其是木鼓,虽与西方的鼓有所区别,但是部分发音和敲击的动作相似,也从中获得一些灵感。”Bogdan Skrypka表示收获满满。Tom Lidgley也点赞道:“苗歌非常嘹亮,发音部位也很独特和多元,很喜欢苗歌自然的表达方式。”中欧音乐“双向奔赴”,旅英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也表示:“千山万水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多元旋律也许可以尝试创新更多的融合形式。”
音符碰撞,大家关于中西方音乐异同的讨论各有新意。言语之中,无论是欧洲音乐人还是苗族艺人,都获得了“美美与共”的启发。
记者: 杨民铭 赵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