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略:
【行程】
DAY1:北京早班机飞抵银川
银川老城区
DAY2:包车前往贺兰山岩画+西夏陵
晚班机银川飞北京
【美食】
银川的美食以羊肉和牛肉为主,这里的羊肉没有人们常说的膻味。
1、羊杂汤。早餐一碗羊杂汤,就着饼,是银川人的日常。要选一家有面肺的羊杂汤馆子,《早餐中国》里介绍的面肺,我十分好奇,老板给我介绍,面肺就是把面灌入羊肺,蒸熟,切成细丝加入羊杂汤。面肺很软糯,但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侵入汤汁与羊杂一起吃,可以做为主食。
2、红柳枝烧烤。被称为“银川第一烤”的红柳枝,每天还没营业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店前的一条街都被这家烧烤店占据了,入夜后霓虹闪烁,分外欢闹。红柳枝烤肉大概10几元一串,烤得外焦里嫩,配上银川特产西夏啤酒,那滋味儿真是对辛苦一天的褒奖和犒赏。
3、手抓。银川大名鼎鼎的手抓,推荐三家:小叶、国强和老毛。最正宗的手抓是沾着蒜泥、孜然和辣椒吃的,但是有些手抓店提供的蘸料是醋和辣椒等。
4、八宝茶。银川的特产八宝茶其实很多年轻人 已经不喝了,老人更偏爱一些,因为比较养生。茶叶、红枣、桂圆、枸杞、芝麻、核桃、菊花、冰糖、玫瑰等做成的八宝茶,用大盖碗一泡又一泡,是很多银川人从早到晚的饮品。就像北京人永远离不开的茉莉花茶,承载着也陪伴着一个人一生的太多光阴流转。
【住宿和交通】
推荐住在中心城区鼓楼附近。出行建议包车或自驾。包车一天300+,可议价。
【周边玩乐】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水洞沟、宁夏博物馆、沙湖、黄沙古渡、甚至可以去到腾格里沙漠,坐越野车或者徒步五湖连穿

从银川开车到贺兰山岩画景区大概1小时左右,岩画和森林公园紧邻,我原本也计划去森林公园的,但是看攻略基本要一天的时间,遂果断放弃。旅行这件事,真的很锻炼对“舍与得”的把控,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是一种决断力。
我原以为贺兰山是叠嶂葱茏的。其实,贺兰山是拔地而起的一座石头山,只有阴面有少量植被,大部分地方都是岩石裸露,嶙峋苍劲的。

贺兰山岩画景区已在海拔1400米左右。在停车场旁边买门票,检票处可以请一位讲解。强烈推荐请一个讲解,从博物馆到遗址,很多细节和典故都需要有讲解员的解说和引导,会收获很多,反正是刷新了我对人类祖先的智慧、逻辑以及创造力方面的认知。全程讲解1个到1个半小时,讲解费80元。贺兰山岩画景区的参观顺序依次为博物馆-电瓶车到遗址-韩美林艺术馆。
岩画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放置着贺兰山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阳神的石雕,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原,这副太阳神的雕像,它的神秘和诡异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太阳神的面部呈圆形,双目炯炯有神,头戴王冠,冠分内外,外部由24条射线组成,中部由12条射线组成,最里圈有6条射线,这种数学上成倍递增的逻辑以及24是否对应24节气,12是否对应一年12个月,这些现象是巧合还是当时的历法、数学、逻辑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萌芽?这些问题已经永远的成为了历史谜团。
从古至今,人们都自然而然地习惯用一个圆圈和周围放射性的线条代表太阳和光芒,想想我们儿时的那些绘画和涂鸦,就不难理解并深深的感叹,人类如此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方面其实从未改变过。

博物馆大门上的字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陈兆复教授题写的,讲解员告诉我,现在全中国只有中央民族大学设置了岩画专业,并且在博物馆的三层还设立了民大的岩画研究基地,每年定期会有民大的教授和学生来此考察和工作。
我很自豪,因为那是我的母校。

博物馆内部我仅在二层拍了一张一层中央大厅的全景,正对面的铜浮雕主要表述了人类祖先在岩石上作画的主要目的,祭祀和记录。
右侧三个人跪在地上双手高举,其实直到今天很多地方依然用这个形式祭祀,当人们在祭拜一种超自然力量的时候,所谓的仪式和姿势似乎万变不离其宗。
左侧的图腾柱,刻画了人类祖先认为的神、图腾、巫师以及生殖崇拜,从精神世界到现实世界的写照。地面下的地图用黑色砂石标注出来世界范围内发现岩画的国家和地区。

进入博物馆展厅,首先介绍的是各大洲的岩画,年代、发现过程、特点等。在这里任何人都会惊叹人类祖先的观察力,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开始懂得绘画人和动物的影子,有时用影子代表一个人或想要猎杀的动物,通过绘制射杀影子的图画达到祭祀和祈祷的目的。
岩画上的动物身上有一些菱形或其他图形的图案,人类祖先已经开始传递经验,用此方法告诉同伴和后人,不同动物应该攻击的弱点在哪里。最令我感动的是一副狩猎图,猎人和驯养的狗在追赶一头鹿,人们可以从图中动物四肢的舒展程度来判断它们的奔跑速度。很难想象,穿越时间轴,千万年后,现人通过一幅幅图画读懂古人,文字或许会失传,无人解读,但是绘画不会,因为那是人类初生时的表达方式,我们小时候谁没有几副信手涂鸦呢。
古今在空间轴相遇,祖先的生活、期盼、信仰……依然能被理解、被认同、被感同身受。是否,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何其发达,何其文明,写在人类基因里最源头的恐惧和希冀都未曾真正的改变过。
贺兰山的岩画在世界范围内不算古老的,讲解员告诉我,现代技术断代有两种方法,众所周知的碳14法和鲜为人知的微腐蚀法。贺兰山岩画用的就是微腐蚀法,这种方法更准确,但要求更高,只有在岩石中混有石英石的情况下才可精准断代,而贺兰山岩画中仅有三块含有石英石,因此贺兰山岩画断代的范围比较宽,距今3000年到10000年,基本上都是新石器时代所绘制的。
沉浸在一幅幅有趣又引人深思的岩画图片中,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小时,意犹未尽,也只得跟随讲解员进入下一程游览。

从博物馆出来,很幸运地看到了岩羊,六只岩羊,两两成对,悠然自得。岩羊大多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贺兰山上,岩羊下山到1400米左右,溜溜湾儿,消消食儿,或许山中多寂寞,它们也想下山看看我们这些游人吧。
乘坐电瓶车到遗址区,也就是贺兰山山口。其实广大的贺兰山分布着大大小小两万个岩画,包括很多单体岩画,但是以贺兰山山口的岩画最集中也最具有代表性。
贺兰山岩画的制作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工具刻制,一种是用植物做成染料绘制。遗址区基本都是刻制的岩画,绘制的太不易在自然环境下保存了。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绘制岩画的图片,会发现与其他很多地方的绘制岩画相比,尤其是红色,会淡很多。因为贺兰山岩画主要以植物做染料,而其他地区颜色比较鲜红的岩画大多在染料里混合了牛血。
岩画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又复杂的工程,贺兰山的岩画也不例外,常年的风蚀,使得岩画受到很大的破坏,岩画保护人员不但要修复损坏的图案,还需要往岩石中注入一种胶,维持岩画的稳定。



看了很多副岩画,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岩画中总有一些动物或者人物的某个部位被画得十分夸张,我问讲解员其中的缘由,她告诉我,在3000到10000年前,人类祖先喜欢把他们认为充满神性的动物、图腾或者是人体的某个部位用极为夸张的手法表现,而这种手法基本就是将其画得巨大,使其在画面中与其他部分比较,显得非常的不成比例。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未知或者神灵的崇拜与敬仰,同时,通过将眼睛或者头颅画得巨大,来祈祷在其功能上,例如视觉或智慧上,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随着导游的讲解,有几个岩画令我印象深刻。这副岩画上又叠盖了明朝万历37年,两位官员在此成功治水后留下的题刻,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在岩画上题刻,但可以由此看出至少到明朝大部分的人还没有形成文物保护的概念。

这副岩画旁边的文字是西夏文,但这副画却不是西夏人绘刻的。据说,当西夏国最伟大的皇帝元昊看到这副岩画后,立刻就认为这副岩画反应了西夏国的文化,画中两个半圆的部分特别像西夏男人的发型,因为元昊推行了剃发令,西夏男人的发型都是两边有头发而中间剃光的。其次,这幅画看起来非常像一只猴子的脸,西夏是古羌人的一支,而猿猴就是西夏人的图腾。所以西夏人立刻在岩画边刻了字,祈祷国家强盛。

这副岩画上刻的字也是西夏文,是汉语的“佛”字,可见西夏不仅存在着自己的文化,也有佛教文化的并入。
其实,自古以来,宁夏这片土地就是多文化汇聚、碰撞和融合的地方,地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叉口,战争的杀戮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汇入,激荡出了更加兼容并蓄的文明和民族特性。即使到今天,银川依然是一个包容、多元的城市,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存,生生不息。

这块岩画是唯一一块到过北京参展的单体岩画——“老虎与坑”,人类祖先会在祭祀的时候将动物的血放入岩石表面的坑内,在祭祀仪式完成后将血喝掉,怎么说呢,也许将血一饮而尽也是仪式的一部分吧。
至此讲解员的介绍全部结束了,大概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也听到了有趣的故事,谢过讲解员,不虚此行。
虽然讲解结束了,但是我们仍然选择在景区内再多停留一会,我们沿着贺兰山山口往山的深处行走,两边是毫无植被的岩体,太阳炙热,没几分钟就走得口干舌燥了。大概徒步20分钟左右,就到了景区的尽头,再往更深处望去,也基本是类似风貌的土路,便折返回贺兰山的山口处。

在贺兰山山口处有个非常不起眼儿的登山入口处,山路极窄又陡峭,仅有铁链可扶。山不高,仅与对面的烽火台齐平,站在半山腰即可将贺兰山拔地而起的样貌以及远处的平原风光尽揽无余。

下山已满身大汗,在游客中心稍事休息,叫了一盒现切的西瓜和一瓶宁夏特色老酸奶,可能是这里昼夜温差大,阳光强烈的原因吧,西瓜多汁又甜润,很是解渴,老酸奶也做得极为浓郁,酸甜适中。
修整完毕,再次乘坐电瓶车到韩美林艺术馆。在北京,也有一座韩美林艺术馆,那么,韩美林是何许人也?

其实我并没有非常仔细地参观韩美林艺术馆,因为被太阳炙烤得极其疲惫,此时已是无精打采,蜻蜓点水般看了几个韩美林参与的设计项目,其中让我惊叹的是中国国航的图标是韩美林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中期的青铜凤形拐杖头,在中国的文化中,凤代表美丽、吉祥和高贵,以凤做为国航的标志也体现了国航“旅客至上”的理念和精神。该图案也是VIP三个字母的变形,经过70多次反复的修改,最终定稿,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航的标志。
这次来银川,我们往返乘坐的都是国航的飞机,也算是一种巧合吧,只是下次当我再看到国航的标志时,一定会在心底有一种更深的敬意。

此后韩美林受邀成为国航的文化顾问,参与过很多国航的项目。除此之外,他在书法、绘画、雕塑、紫砂等很多艺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另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可爱的奥运福娃,也是韩美林参与设计的,也因此人们都称他“福娃之父”。
即使我简单地参观了一圈,都能感受到他的一生是何其的丰富多彩、波澜壮阔。他曾坐过牢,后来参军,当过演员、教导员,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他说:”艺术是干不是谈的。”他的勤奋、聪慧、不服输的精神和韧劲,会令观者动容和敬佩。


进入艺术馆展厅后,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韩美林曾说过的一句最有名的话“上帝说,韩美林,你这辈子就是头牛,你就干吧。”在展厅,也随处可见以牛为创作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他将自己化身为一头牛,充满干劲又任劳任怨。
在韩美林艺术馆内,还藏着一个小秘密,需要一双双有心人的眼睛去寻找,在门边或拐角处,会贴着一句句韩美林说过的话,我称它为“小纸条”,在隐秘的地方,不经意的角落,等着人们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与共鸣。
在此分享几句:
“是汉子,就要晃动地球,能晃三下晃三下,能晃五下晃五下。”
“我的画,我的人,天天都在改革,其实就那一个字-变。不变则亡,小打小闹也不能算是好汉。”
“看画不要近看,近看五颜六色容易花眼,拉远一点才好看,看历史、看事物、看人物、看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静下来,远开去总有个说法。”
……
其实,韩美林艺术馆可以参观得更细致一些,说到底旅行这件事,也不在于去过多少个地方,即使旅行的机会和次数有限,但只要对所到之处用心地观察和感受,一个地方也会是大千世界吧。
走出大门,回望韩美林艺术馆,真真正正地建在了贺兰山的脚下,因为韩美林后期的作品受贺兰山岩画的启发和影响很大,他已不舍离开这片土地的滋养和怀抱,建一座美术馆就像把家搬到了贺兰山脚下,因为那里也是他心之所归的地方!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抵达西夏王陵景区已经是下午2点50了,景区也分为两个部分,博物馆和遗址区,原想租个语音讲解器,后来听说下午3点有一场免费的讲解,于是就在博物馆入口的大厅看《神秘的西夏》纪录片,顺便等着讲解员。
谁知短短十分钟就来了一个大旅游团,让整个讲解过程变得十分嘈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环境比较乱,讲解员也即兴对讲解内容做了删减,4个展厅大概用了半小时就讲解完毕了,如此简单的解说其实不听也罢。
听完讲解后穿过一个走廊,又穿过地下通道(上面是公路),才到达乘坐导览车的上车站。15分钟左右的车程将游客送到三号墓,也就是西夏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元昊的陵墓。现景区仅开放了三号墓,据说一号和二号陵墓可以租自行车骑行过去参观,但是我没有看到租车地方,也有人说一号和二号墓现在是不对外开放的,当然,我们的时间也不允许骑车去探险了。


慢慢走进西夏王陵三号墓,说实话,如果不是酷爱历史或者文物古迹的人,这里真的是令人感觉索然无味的。沿路,我就看到很多游客还没走到陵墓跟前就掉头离开了。其实,静心了解一下西夏的历史还是很有意思的。
西夏,原是生活在青海地区的党项人,因为战乱、灾害等原因迁徙到黄河地区,并逐步建立的政权。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五州之地。直到北宋将五州吞并,李继迁出走起义,随后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不久继迁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身亡,其子李德明继承父业,德明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励精图治,为西夏建国打下坚实基础。随后1038年,其子李元昊称帝建国,建都兴庆,也就是今天的银川市,与辽、宋三足鼎立。
三号墓在九座西夏王陵中也是修建最豪华的一座,因其墓主人正是西夏历史上最繁荣鼎盛时期的皇帝李元昊。而一号墓和二号墓也是元昊为其父亲德明和祖父继迁所修建的,但因西夏王陵毁坏极为严重,事实上,除了三号墓确认了墓主以外,其他八座王陵已经无法考证和确认其真正的主人了。

西夏国曾是活跃在贺兰山地区的一个富庶的国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站,有自己的文字和历法,在农业和冶炼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平,西夏人重视教育,其文明已高度发达,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在历史中呢?甚至史书对其大多着墨不多?王陵又是被谁如此彻底地、大规模地破坏的呢?
大部分学者,或者说主流的论断是西夏被蒙古人灭亡的。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御驾亲征,大举进攻西夏,原本并不被成吉思汗放在眼里的西夏国,没想到竟成为他的葬身之地。
在攻打西夏国时,成吉思汗意外坠马,因伤势过重,久治未愈,一代英豪,久经沙场的成吉思汗便在西夏国城外含恨离世。蒙古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将所有的愤怒和仇恨记在了西夏人的头上,他们的报复极其残忍和血腥,几天几夜的屠城和纵火,似乎仍然不能浇灭蒙古人的怒火,最终,蒙古人还是将视线望向了贺兰山脚下的这片西夏王陵。


岁月轮回,历史上总是后代为前代修史批注。据说,元朝建国后,为宋、辽都修订了史书,唯独对西夏只字未提,不知道在蒙古人的心底是否还深埋着愤怒和仇恨,希望西夏这个名字彻底地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其实,最早记载过西夏王陵的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庆王朱旃,他在此地为官,无意中发现了这片陵墓,他曾形容这些隆起的陵墓像水中的泡沫,经过数年的走访,他在后来编写的《宁夏志》中准确地记载了王陵属于西夏国。
后来德国的一名飞行员,在航拍中国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片“白蚁穴”。直到1970年,这片尘封于历史中的西夏国陵墓才被考古人员发现。因为每座陵墓前都被挖掘了一个很深的大坑,再加上考古人员进入墓室后,发现所有陵墓内已无任何随葬品,判定西夏王陵已大规模地被破坏。可用来研究和取证的资料太少,以至于至今连墓主的身份都无法一一对应。

主流论断说是蒙古人在灭亡了西夏国后,有组织地盗掘了西夏王陵,但是,没有证据,只是学术界的一种推测罢了。
只有巍巍贺兰,知道真相。
可是真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所有仇与恨、兴与衰,嘶吼与呐喊,已经在贺兰山间回荡太久了,是时候,随风逝去了。
就连今天的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随风逝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