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行万里,由此入人间。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自青海流入我州积石山县,流经临夏124公里,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
《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的记载,《史记·夏本纪》《水经注》《山海经》《汉书》等史籍都有积石山或大禹导河积石的记述。在大禹治水的源头——临夏,大禹文化广为传播,至今还留有禹王石、禹王庙、禹王足印、大夏川等遗址遗迹和传说故事。
临夏,又称河州,是黄河流域唯一以河命名的地区。在河州视角下的黄河,承载着千百年来历史的厚重,串联起美不胜收的高峡水库风光,交织着黄河文化的古韵今风,涵养出“爱国爱党爱家乡、团结奋进创一流”的新时代临夏精神。秉承这一精神,临夏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把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作为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黄河文化为魂、生态保护为基、产业发展为要,整合、开发、保护和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全力推进黄河文化带建设,续写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如今,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在这里奏响。
文脉赓续 解码基因图谱
从积石雄关到刘家峡水库,从黄河文化博览园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着黄河一路走,一个个承载着黄河精神的工程展现在眼前,一座座镌刻着文化印记的场馆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近年来,我州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禀赋,围绕沿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聚焦打造文化工程、文化场馆、文化产品,让临夏黄河文化建设焕发别样光彩。
临津古渡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连接甘肃与青海、西域的交通要道,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周穆王西行、张骞出使西域、隋炀帝西征吐谷浑……都曾从这里渡过黄河。
岁月流转,曾经繁忙的古渡渐渐沉寂。然而,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推进,古渡迎来新的生机。如今,在古渡遗址旁,一座现代化的黄河大桥横跨两岸,天堑变通途。桥下,黄河水依旧滔滔不绝,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周边,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民俗文化展示馆、传统手工作坊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保安腰刀制作、彩陶烧制等传统技艺在这里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人们在领略黄河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作为河州二十四关之首的积石雄关,因地势险要,南倚峭壁,北临黄河,扼守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素有“甘青门户”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大禹曾在此开山辟石、导河入海,平息了水患,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积石峡内至今可见大禹开山的痕迹以及传说中的“禹王石”,这些遗迹和传说不仅丰富了临夏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临夏人缅怀先贤、弘扬治水精神的重要地点。
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北侧,坐落着一座以大禹治水时所用工具“耒”为原型设计的地标建筑,作为全国唯一的治水文化主题景区,黄河文化博物馆以“黄河情·水电魂·中国梦”作为布展主题,将黄河文化、黄河治理、黄河水电及黄河风光等内容精心编排,运用高科技展览手段,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大家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洗礼。
“吉祥葫芦牛肉面,古老的水车悠悠转;羊皮筏子赛军舰,还有百合与洮砚。”随着讲解员的介绍,记者来到了黄河文化撷英展区。这里有羊皮筏子、黄河水车和黄河船磨的复原模型,这些因黄河特殊自然环境形成的工具集中体现了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展示了黄河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
站在黄河文明新的历史坐标上,黄河文化博物馆正以“流动史诗”的姿态见证着:黄河之水不仅奔涌在河床里,更流淌在文明的基因中。这座凝结着黄河文化智慧的殿堂,既是古老文明的守护者,又是新时代黄河故事的书写者,正如黄河九曲终向东,我们相信,黄河文化博物馆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叙事,让母亲河的澎湃涛声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河床上。
每年5月,临夏市大夏河旁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州牡丹文化公园内,素有“河州牡丹王”美誉的几株百年牡丹如期绽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该公园以黄河文化为主,串联起史前文化、大禹文化及牡丹文化等主要元素,有移步换景的视角艺术效果,是打造“五个区”、建设“六个临夏”的务实举措,也是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园城相融、人城和谐”的平台载体。在这里,不仅可以尽赏黄河文化、大禹文化、牡丹文化、彩陶文化和砖雕文化,恍若置身于一座活化的博物馆,也可以游走在草木花丛之间,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犹赴一场美轮美奂的绿色生态盛宴。
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更是一种凝聚力。面对讲好“黄河故事”崭新的时代课题,我州精准破题,植根深厚的历史土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在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中精耕细作,在守望黄河文化灿烂的繁花之路上走出铿锵的临夏步伐。
文化画廊 倾听历史回响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数千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同学们,接下来就跟随我一起了解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特点以及制作彩陶的过程吧!”近日,位于东乡县东塬乡林家村的林家彩陶文化传承基地迎来了“研学热”。大家在林家彩陶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实地探访“中华第一刀”的出土地点,感受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水浪纹、卷草纹、蝌蚪纹和蛙形纹的制作过程,与远古先民跨时空对话。
滔滔黄河不仅孕育了彩陶纹饰之美,而且演化出了不同的美丽画卷。在永靖县境内,黄河被一座雄伟的大坝拦腰截断,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这就是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刘家峡水电站。
走进刘家峡水电站,高大的拦河大坝巍峨耸立,气势恢宏。厂房内,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有序运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在水电站的展览馆内,通过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文字介绍,人们可以了解到水电站建设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它的建成不仅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也在防洪、灌溉、防凌及养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一座见证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历史丰碑。
依托刘家峡水电站,永靖县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乘船游览刘家峡水库,欣赏两岸奇峰罗列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的雄浑与壮美。在黄河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群的候鸟栖息于此,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而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1.7亿年前的恐龙足印化石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地质爱好者前来探秘,让人们对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质演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一切的背后,是几代刘电人用默默的付出与坚守诠释的“守护黄河安澜”的庄严承诺。
而以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为背景,生动展现这座关系到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水电工程历史轨迹的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与点赞。
大幕拉开似黄河之水天上来,舞蹈演员在泥水中翻滚、在船舷上跳跃、在幕布上起舞,以血肉之情演绎文化根脉,诠释“生命之河,英雄之河,精神之河”的深邃立意。无论是用音乐舞蹈表现激流勇进的水电建设过程,还是通过舞台上的情景再现,一切都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
刘家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承载着无数刘电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奋斗的故事。
多彩文化 奏响时代和声
大河奔流,文脉悠长。源远流长的大河丰盈了黄河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临夏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融合共生。近年来,我州立足黄河文化资源禀赋,全面加强黄河流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强化品牌塑造、促进融合发展,全力推动临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在临夏以“S”形蜿蜒流淌,河水清澈碧澄,呈现“高峡平湖荡清波”和“黄河之水向西流”的别样景致。黄河流经积石山、临夏、东乡、永靖,洮河、大夏河、湟水河等一级支流纵横其间,展现出“千娇百媚”的独特风姿。
——奇特的自然地貌。临夏有黄河、大夏河的7级阶地160万年以来的黄土沉积、丹霞地貌等,形成的地层序列跨度之长、记录之完整、年代之清晰世所罕见,揭示了地球变迁、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黄河形成的过程。这里有千峰壁立的炳灵石林,有洮黄交汇“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
——丰富的化石资源。临夏有距今2亿年至6500多万年的侏罗纪、白垩纪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群,其中最大的一组蜥脚类足印为国内外首次发现,已被世界记录协会列入世界最大恐龙足印群候选世界记录;有距今3000万年至100多万年的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分3纲8目150个属种,分属新生代晚期的巨犀、铲齿象、三趾马、真马4个不同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和政羊化石、三趾马化石、铲齿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马化石、巨鬣狗化石占据六项世界之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晚新生代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3万多件,被誉为“古动物的伊甸园”。
——悠久的历史文明。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的临夏,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交相辉映,先后出土了“彩陶王”、中华第一铜镜、中华第一铜刀、玉七联璧等珍贵文物,齐家坪遗址是全世界唯一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铜器“五器”俱全的遗址。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炳灵寺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多彩的民族文化。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在临夏这片热土上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临夏的灿烂文化。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鸣岩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康乐县、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县、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我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白塔木雕、雕刻葫芦等享誉西北乃至全国。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到二十八,和政县松鸣岩景区内都会举办盛大的“花儿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身着盛装,齐聚于此,用嘹亮的歌声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花儿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如今,通过举办中国花儿大会等活动,花儿这朵艺术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临夏,与黄河相依相偎、有“最美天路”之称的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成了自驾游客的打卡路线。这条黄河的“姊妹路”串起沿线的旅游景区、林场,整合了黄河流域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旖旎的风光、美不胜收的景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红色文化也是临夏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夏时节,绿意盎然。进入临夏县莲花镇,沿着碧波荡漾的刘家峡库区行走一段距离,可见参天绿树掩映下的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一件件饱经风霜的文物、一张张定格历史的图像、一座座生动的人物雕塑,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史诗,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着革命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站在馆前,昔日军民齐心、夜以继日抢渡黄河的紧张场景已经化为一片宁静,但革命英雄不惧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永存临夏人民心中。1949年8月,王震大军从临夏分三路抢渡黄河、进军青海、解放西北,英勇的临夏各族人民群众用古老的羊皮筏子运送人民解放军抢渡黄河天堑,创造了皮筏摆渡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谱写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
大河汤汤,文脉浩荡。如今的临夏,从炳灵寺石窟的千年佛韵到刘家峡水电站的现代辉光,从羊皮筏子载动的红色传奇到花儿悠扬的民族和声,这片土地正以黄河为弦、以山川为谱,将历史的厚重化为前行的底气。未来,这颗“陇上明珠”必将以更绚丽的姿态,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恒久闪耀。
记 者:张 姝 刘刚林
编 辑:张仁财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祁克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