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严启儒、李雨蒙)7月2日至9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源薪火”农耕文明实践队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聚焦万年稻作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人物访谈等形式,开启了一场稻作文化“寻根之旅”。
实践队首站抵达万年县博物馆。在馆长王炳万和王团华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万年县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地位。馆藏从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出土的距今约12000—14000年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原始陶片及生产工具,直观展示了远古先民驯化水稻的艰辛历程,印证了万年作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的科学地位。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天下第一陶”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示了万年悠久的制陶历史与精湛技艺,大量与稻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文物,如被誉为“天下第一陶”的直口圆底夹砂陶罐,生动反映了稻作文明与制陶技术的共生发展,为理解古代稻作社会提供了实物佐证。
在裴梅镇荷桥村,实践队重点走访了万年稻作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程道明。他热情接待了团队一行,带领大家实地参观了万年贡米种植原产地,详细介绍了万年稻作习俗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及现代变迁。
实践队还深入荷桥村等自然村走访农户,围绕水稻种植历史变迁、农业技术应用、收入结构及文化保护等主题,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队员们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直观了解了稻作文化传承现状、农户种植情况及实际需求。
实践队重点拜访了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曹建金详细介绍了当地保护与推广稻作文化的具体措施:不仅建有稻作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开秧门”等民俗活动普及稻作知识,每次举办的稻作文化活动都会吸引大量群众参加。在交谈过程中,曹建金还带领实践队员们唱起了极具万年特色的民歌《栽禾歌》《耘禾歌》,在嘹亮的歌声中,队员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万年稻作文化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汇,开拓了队员们对传承和发扬稻作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为期八天的密集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全方位探析了万年稻作文化的历史脉络、保护现状与创新发展。队员们深化了对“野稻驯化起万年”文明命题的理解。带队老师杨威表示:“收集的数据和访谈资料非常宝贵,我们将认真梳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实践队将持续挖掘稻作文化的深层价值,提升公众对这一宝贵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关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