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林业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含支流达3000多公里)和跨越地域最广(2个直辖市和6个省)的重要的运河工程,也是具有长达2500年历史的遗产线路。大运河包含27段58处遗产点,串联了众多的水利工程设施、突出的文化和宗教遗存、各具本土特色的聚落,优美多样的自然和农业景观、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对于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遗产中的运河遗产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在建设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存在着一些现实性问题。如,沿线雨污合流、雨污混接等现象仍然存在,流域内上游支流河道及下游部分河道的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后,容易造成水质污染,水生态治理水平仍有待提升等。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地处首都北京的大运河通州段应该起到典范作用。要从建设首善之区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对中国大运河北京通州段文化带建设的认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从地理空间纽带升级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创新引擎,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文化名城,以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和辐射作用。
置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大格局
目前列入世界遗产的运河项目主要有中国大运河,以及法国米迪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的17世纪运河区、英国旁特斯沃泰渡槽与运河、比利时中央运河上的四座船舶吊车、意大利威尼斯及其潟湖包含的运河等。
要高起点建设大运河文化,强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推进国际文化外交。要将大运河文化建设置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格局,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的合作。通过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在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运河遗产价值的国际传播和保护经验的国际认可,有效地展现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以及中国智慧,彰显大国的遗产价值、文化实力以及文化先进性,增强中国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为核心的理念和技术的智力输出。申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永久会址,与荷兰羊角村、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友好运河关系;推出“丝路运河对话”主题展,衔接“一带一路”文旅合作项目。
要积极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举办运河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高级官员研修班或工作营。面向大运河相关遗产点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国际代表性的遗产地管理人员,进行遗产保护管理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国际视野和全球视域,深度交流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先进理念、先进实践、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通州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建有“遗产和景观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可为运河遗产的国际化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可协助联络有关国际组织共同承办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培训,提供多专业综合研究以及规划设计的支持。
注重整体景观的多维度保护修复
要以整体景观的多维度保护和修复,推动大运河的保护、维护、利用和运河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要将运河、水利设施、桥梁、村落、民居、古道、宗教建筑、田野、林地、山体、水体等文化和自然有形遗产,以及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等无形遗产,视为一个整体的、复合的景观系统,以整体的观念,逐步进行重要节点、运河段以及重要关联区域的景观修复、保护和更新,推动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
要构建“河-城-田-村”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一是实施“生态廊道+产业走廊”双轴驱动模式,以运河本体修复为核心,打造贯通南北的滨水生物栖息地网络,同步植入低碳文旅、智慧农业等绿色产业。二是建立“文化基因+生态本底”双重评估体系,划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与生态敏感区,采用梯度开发策略,形成“硬核保护-弹性利用-创新转化”三级空间格局。三是创新“生态银行”运营机制,将运河沿线湿地碳汇、文化遗产IP等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构建运河生态文化廊道
要以生态为底色,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运河生态文化廊道。积极构建全域生态廊道。建立专门的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全流域水环境的管理协调机构。强化水系连通性,打通断点淤塞,串联湖泊湿地,重塑“河为脉、水为网”的生态基底。加强对大运河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生态惠民等方面生态文化价值的挖掘。创新“文化生态占补平衡”机制,要求开发主体同步完成等面积的生态空间提升。
要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的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促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与专家学者、决策群体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完善多中心治理、多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具象化,通过引领广泛实践促进大运河文化的 弘扬。
要重构“活态遗产”文化生态系统。一是构建“非遗传承人+数字孪生”双轨保护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基因库,通过AR/V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二是设计“运河文化生态链”,将漕运文化、水利智慧等传统知识体系转化为沉浸式研学产品,建立动态更新的文化记忆数据库。三是培育“新船民经济”,扶持运河船工后裔组建文化合作社,发展水上剧场、移动博物馆等流动性文化业态。
要建立“文态-生态-业态”协同治理体系。一是组建跨省市生态文化补偿联盟,建立以水质改善、遗产保护为导向的横向转移支付机制。二是开发“生态文态体检”智慧平台,集成生物多样性监测、游客行为分析、文化遗产健康评估等多元数据。三是推广“文化生态社区”营造模式,在沿线传统村落实施“微更新+活传承”工程,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文化单元。四是构建“双碳”目标导向的绿色认证体系,制定文化遗产建筑节能改造、低排放游船等技术标准。
激发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活力
通过“文化场景再造-科技赋能升级-治理体系创新”的三维路径,重点突破通州段-副中心联动发展,形成“以线串珠、以园带面”的示范效应。一是构建“三维链接展示体系”。在空间维度上,打造“三园两馆”核心载体体系,使通州运河文化园、昌平白浮泉遗址园、东城玉河故道园+数字博物馆、漕运纪念馆各节点连通;在时间维度上,开发“运河十二时辰”沉浸式体验项目,运用全息投影复原元代漕运场景;在业态维度上,培育“运河文创IP集群”,联合故宫文创团队开发“运河贡品”系列衍生品;二是创新“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孪生平台的基础上,集成AR导航、智能解说等智慧服务体系。在通州文化旅游区试点开发“元宇宙运河”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藏品。启动“大运河文化基因库”项目,凝炼运河精神,打造运河品牌,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档;三是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成立市级国家文化公园管委会,建立“项目清单+权责清单”双轨管理制度;设立大运河文化发展基金,采用社会效益债券等金融工具吸引长期资本,通过多渠道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实现运河品牌增值效应;探索设立“运河柔性治理试验区”,允许划定“非正规经济包容带”等;实施“运河社区营造计划”,鼓励社区参与,在沿线各个重点社区培育运河文化志愿讲解员队伍。推行“阳台看运河”市民共建项目,鼓励沿岸居民参与窗台绿化、灯光艺术装置 创作。
要强化滨水空间复合利用,构建全时段、全龄化、多功能活力水岸。加强滨水公共空间的多功能设计。出台允许滨水岸线多层水位复合利用的空间改造支持政策,改造防洪堤为“阶梯式亲水观景台”,设置安全护栏与潮汐水位提示系统;释放出的多层空间可建设漫步道、跑步道和自行车道,为市民提供健身和休闲场所,同时结合绿地、观景平台等设施,形成贯通的景观带。允许垂直化资源整合,推动地上地下联动,推行“覆土建筑”设计,将停车场、服务设施嵌入地形,地表恢复为草坪活动区。在滨水空间建设中,鼓励绿色交通和生态友好型设计。通过建设步行桥梁、慢行系统和观光船等,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聚焦通州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专业性和公共性融合。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剥蚀、战火兵燹,大运河文化遗址遗迹早已丧失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上不同时代鲜活生命的丰富生活场景与业态发展探索基本销声匿迹。这抬高了公众感受、体验和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门槛,对于不了解大运河文化背景信息的观众而言很难获得直观认识和参观体验愉悦感。
大运河文化的内容阐释要在坚守文化保护传承专业性的基础上提高灵活性,借助合理适度的景观设计、互动体验、数字化技术手段等,更多展示面向一般民众认知的大运河文化,促进更多民众认知了解大运河文化,探索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内容阐释与形式表达,从绵延不息的大运河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要聚焦大运河文化带的资源整合,着力激发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活力。要围绕大运河沿线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稳步推进大运河遗产的考古发掘、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生态治理等工作,培育和塑造有特色、成体系的大运河文化传承载体,强化其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科学研究等功能,打造具有标识性意义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标志。要以大运河文化带的绿道、遗址遗迹标识物、保护设施、便民设施,以及博物馆、自然公园、遗址公园、现存古建和仿古建筑等为抓手,梳理大运河文化阐释的现代化表达形式,持续优化大运河文化带的资源整合,通过吸引更广泛民众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来提升大运河文化发展活力。
(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教授李铁铮、张颖、张玉钧、秦光远,副教授曹新、田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曹得宝;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5年04月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