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旅游强迫购物“牛皮癣”,既需要专项行动的“猛药去疴”,更依赖长效机制的“固本培元”。
李海楠
根除旅游市场强迫购物顽疾,是全社会长久以来的共同期待。
对于强迫购物、诱导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余昌国7月9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游客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文化和旅游部将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以整治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据介绍,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整治强迫购物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工作,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强迫购物问题开展全链条治理。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旅游市场中的强迫购物现象如同顽固的“牛皮癣”,不仅严重侵害游客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形象。
尽管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相关部门也多次整治,但这一问题屡禁不绝。如何根除这一顽疾,成为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找准病因方能对症下药。实际上,强迫购物之所以成为旅游市场的“牛皮癣”,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主要包括低价竞争模式下的利益驱动;违法链条复杂,跨区域执法难;游客维权成本高,纵容不法行为等三大方面。
比如部分旅行社和导游依赖“低价团”吸引游客,再通过强迫购物赚取回扣和佣金弥补成本。这种模式形成了“低价引流—购物回补”的恶性循环,其间涉及购物店、旅行社、导游等多个环节,导致证据链分散。
与此同时,在查处过程中面临跨区域协作与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异地维权投入时间和经济成本高等现实阻碍,客观上让有意在旅游强迫购物行为中牟利者寻得了“温床”。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强调保持“零容忍”态度,聚焦旅游购物活动集中的重点区域,紧盯旅行社、旅游购物店等重点环节,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持续一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意在实现精准打击,切断利益链条,同时形成震慑,重塑市场信心。这种高压态势不仅能快速遏制当前强迫购物乱象,更能倒逼企业规范经营,推动行业自律。
不难预料,一年专项整治势必带来短期直观成效,对强迫购物乱象维持高压态势,重建游客对旅游市场信任,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但从长远来看,力促对乱象治理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形成长效治理机制方为治本之策。
首先,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明确强迫购物的认定标准和处罚细则将让威慑长存,如对旅行社、导游、购物店实施“连坐”处罚,增强威慑力。同时,推行“黑名单”制度,将违法主体纳入信用体系,限制其市场准入。
其次,要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引导理性消费。鼓励旅行社开发“品质团”“定制游”,减少对购物回扣的依赖;加强游客教育,通过宣传、案例警示等方式,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避免陷入低价团陷阱。
再次,强化技术赋能,提升监管效能。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旅游消费全流程,确保交易透明;搭建全国统一的旅游投诉平台,简化维权流程,降低游客维权成本。
旅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根除强迫购物“牛皮癣”,既需要专项行动的“猛药去疴”,更依赖长效机制的“固本培元”。
唯有如此,才能让游客真正享受“诗和远方”,让旅游市场成为展现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