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城市广场,毗邻仓桥直街,东起解放北路,南沿光明路,北至胜利西路,西沿仓桥直街河道,2001年竣工。
大善塔,位于城市广场东南角。梁天监三年(504年)建大善寺,寺旁建七级浮屠,名“大善塔”。南宋庆元三年(1197)遭火灾,寺塔俱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重建寺与塔,至1957年仅存大善塔和寺基。塔内壁砌有镌刻“绍定戊子重修”字样砖块,“绍定戊子 ”是1228年。
现存大善塔为南宋时期建筑,塔高约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式。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底宽约4米,底层六面均设壶门。
北纬30°地理馆,位于城市广场,毗邻大善塔,原是2001年建成的会展中心。四面环水,钢管搭建,墙面与屋面采用钢化玻璃,晶莹剔透。
造型实际上是一座佛塔,方形的顶代表着塔刹。历史上的大善寺也是四面环水,实则是重现昔日大善寺。会展中心与大善塔,一虚一实,古今交融。
市民批评会展中心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俗称“玻璃房”,如今变身北纬30° 地理馆。
北纬30°地理馆,设有世界厅、中国厅、绍兴厅。通过一个个建筑微缩模型,带领观众穿越美洲、非洲、欧亚大陆,来一场跨境之旅。展示北纬30°线上的地形、气候、生物、人文、历史等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和绍兴景观。
名人群雕,绍兴历史上的名人。
绍兴大剧院,民国时期叫“复兴戏院”,1953年改建后称“绍兴剧院”,1978年重新翻建,开始兼映电影;2025年2月,改造工程动工,兴建绍兴市文化地标“绍兴大剧院”。
仓桥直街,入口处恰好在城市广场西南角,老街全长1.5公里,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
仓桥直街河道,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古石桥。宝珠桥,紧靠仓桥直街入口,宋代古桥,现成为网红打卡点。
仓桥直街河道边,楝树花开,淡紫白色,如云似雾,把小桥流水渲染得风情万种。
漫步仓桥直街,感受老街的烟火气,铃声、车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满口“之乎者也”。
孔乙己酒家打造的文化氛围,据说是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品味鲁迅笔下的深刻思想。孔乙己是一个破落大户人家的子弟、灵活就业的穷书生,故事揭示了这一群体的末路。
兰亭记·绍兴菜酒家,还原绍兴传统美食的味道。二楼用餐,店内兰亭文化、书法文化、绍兴饮食文化三者完美融合,恍若穿越到东晋时期的曲水流觞中,饮酒作诗。
我们夫妇选中了这家餐厅,要了半斤黄酒,这家红烧鱼很好吃,有点像糖醋鱼,适合我们江南人的口味。
我想起了刚才路过的那家孔乙己酒家,于是向邻桌的客人打听,孔乙己吃茴香豆的那家咸亨酒店在哪?刚好这家人是当地人,男主人告诉我,那家咸亨酒店位于鲁迅步行街,紧邻鲁迅故居。
第二天晚上,我们就来到了这家咸亨酒店,毗邻鲁迅故居。当年鲁迅在咸亨酒店当伙计,步行回家才5分钟路程。据说门厅就是保留的老咸亨酒店,后面新建了大堂。写该文时,我特地又看了一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原著。
我们夫妇点了三个菜:经典绍三鲜,绍兴酥鱼,茴香豆,要了半斤十年陈酿的黄酒。这里的茴香豆是五香味,果然是喝绍兴黄酒的下酒菜。著名作家李准酒酣之际,留下“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感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