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隶属广西南宁市,意为“以武而鸣于天下”,位于南宁市北部,与百色市、平果市交界,西南与隆安县毗邻,南邻南宁市区,东接宾阳县、上林县,北接马山县。武鸣区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壮语以武鸣方言为标准音,被誉为“中国壮乡”,每年在武鸣城区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境内主要有国家4A级景区伊岭岩风景区、大明山风景旅游区、花花大世界等景区。#广西#
历史沿革
武鸣曾为骆越古国所在地。秦朝为桂林郡所辖,汉朝属郁林郡之增食、领方两县地,三国属吴郁林郡所辖之临浦、怀安两县地。晋大兴元年(318年),置晋兴郡及其晋兴县,郡、县旧治今属武鸣区双桥镇南苏村板苏屯。
晋兴郡上隶广州。南朝陈代,晋兴郡改隶桂州。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晋兴郡和晋兴县俱废,县地部分改属同年另置于今南宁市城区邕江南岸的晋兴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领方县地置止戈县,县名寓意用武边荒保护人民。治今武鸣区东北两江镇。隶同年置之南方州,次年复置晋兴县治今武鸣区双桥镇南苏村板苏屯,隶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晋兴县改隶由南晋州更名的邕州。贞观八年(634年),止戈县改隶澄州。武周时,止戈县改隶廖州。旋止戈县复隶澄州。天宝元年(742年),止戈、晋兴两县分别改隶贺水郡和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止戈、晋兴两县复分别改属澄州、邕州。
五代十国时期,止戈县仍隶澄州。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晋兴县改隶诚州。后汉(947—950年)时期,晋兴县复隶邕州。
宋开宝五年(972年),晋兴县更名乐昌县,隶邕州。同年,止戈县废省入上林县。天圣五年(1027年),原治今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邕江北岸的武缘县迁治乐昌县。景佑二年(1035年),乐昌县废省入武缘县。元属武缘县地,隶南宁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武缘县治所由板苏移到今南宁市武鸣区驻地,改隶南宁府。隆庆六年(1572年),武缘县改隶新宁州。万历七年(1579年),武缘县改隶思恩府,为府治。清属武缘县地,隶思恩府。
1912年1月,武缘县省入武鸣府。次年,武鸣府废改为武鸣县,隶属邕南道。1914年6月,武鸣县改隶南宁道。1927年,武鸣县直隶广西省政府。1930年,武鸣县属宾阳民团区。1932年4月,武鸣县改属南宁民团区,为区治。1934年3月,武鸣县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仍为区治。1939年2月,武鸣县改属武鸣行政监督区,为区治。次年4月,武鸣县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为区治。次年3月,武鸣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1948年10月,武鸣县改隶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为区治。
1949年10月下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即在武鸣设置武鸣专区,辖武鸣、平治、果德、隆山、那马、都安等县。次年1月25日,撤销武鸣专区,武鸣县改属南宁专区。1951年6月,武鸣县四坡乡划属果德县(今平果市四塘镇)。1952年,武鸣县直隶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2日,武鸣县改隶桂西壮族自治州。1957年12月20日,武鸣县改属邕宁专区。1958年11月14日,武鸣县改属南宁专区。次月,撤销武鸣、隆安两县,合并置武隆县,治今武鸣城区,仍属南宁专区。1959年5月10日,撤销武隆县,恢复武鸣、隆安两县,治依旧,属南宁专区。1971年,武鸣县改属南宁地区。1983年10月8日,武鸣县改隶南宁市。2016年5月27日,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以原武鸣县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武缘县划分一坊三乡,辖17里:靖安坊,统2个圩,辖1里半34个村;乐昌乡,5个图,统8个圩,辖4里半42个村,其中一图10个村,二图9个村,三图有田无地半里当差,四图10个村,五图13个村;止戈乡,7个图,统17个圩,辖7里225个村,其中一图28个村,二图55个村,三图13个村,四图43个村,五图34个村,六图26个村,七图26个村;永宁乡,4个图,统14个圩,辖4里119个村,其中一图41个村,二图17个村,六图26个村,七图35个村,三、四、五图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割属隆安县。县城廓外环城20里左右,分4厢,不入图里,有56个村。
民国4年(1915.年)设5个区,下辖67个团:中区辖东厢、南厢、西厢、北厢、里建、黄道、宣武、岜马、邓广、梁圩等10个团。东区辖龙母、胡(和)圩、小陆、马头、七塘、八塘、六塘、张岭、五塘、覃李四塘等10个团。南区辖林圩、上江、罗谙、葛圩、双桥、伊岭、平地圩、长安、甘圩、陇圩等10个团。西区辖邓柳、仙湖、高丽、膺圩、锣圩、岜勋、亭子杨圩、灵马、黎圩、四塘、三塘、闷圩、坡造等13个团。北区辖寺圩、头塘、伏海、小良、渌通、石池、思南、西厢、雷圩、杨圩、两江、独青、大榄、十字等14个团。
民国21年将中、东、南、西、北5个区民团团务分局改为中、东、南、西、北5个民团局,下辖61个乡627村4041甲。其中,中区辖13个乡76村,东区辖13个乡102村,南区辖11乡280村,西区辖14乡90村,北区辖10乡79村。
民国22年仍设5个区,管辖46个乡(镇)下属436个村公所(街)4381甲:中区为3等区,下辖8个乡1个镇76个村(街)646甲,其中武城镇8街69甲,城厢一乡8村75甲,城厢二乡8村68甲,宁武乡8村91甲,梁新乡8村78甲,里建乡8村74甲,道宣乡8村84甲,邓广乡9村107甲;东区为1等区,辖12个乡113个村1118甲,其中苞桥乡11村114甲,五塘一乡9村(街)86甲,五塘二乡8村81甲,六塘乡10村98甲,天马乡14村(街)134甲,马头上乡9村100甲,马头中乡10村(街)108甲,马头下乡8村69甲,小陆乡8村69甲,和圩乡8村71甲,龙母乡8村70甲,四塘乡10村(街)118甲;南区为3等区,辖8个乡81个村830甲,其中甘圩乡9村106甲、上江乡6村50甲,长龙乡13村26甲,双桥乡14村156甲,伊岭乡8村70甲,腾翔乡8村88甲,葛阳乡8村63甲,林罗乡15村171甲;西区为3等区,辖10个乡村92个村(街)934甲,其中邓柳乡10村(街)107甲,仙湖乡11村111甲,英利乡11村123甲,锣圩一乡12村(街)120甲,锣圩二乡10村82甲,锣圩三乡9村92甲,黎塘乡9村92甲,灵马乡7村(街)59甲,四坡乡8村100甲,敏杨乡5村48甲;北区为3等区,辖8个乡84个村853甲,其中寺圩乡12村127甲,府东乡10村96甲,府西乡15村154甲,大榄乡13村141甲,独青乡8村72甲,雷圩乡9村96甲,杨圩乡8村82甲,两江乡9村85甲。
民国23年仍设5个区,村名改称保,辖46个乡(镇)435保4381甲。
民国26年,设46个乡(镇)424保。
民国27年,设2个区45个乡(镇)423保。
民国28年,设45个乡(镇)423保。
民国29年,设45个乡(镇)422保。
民国30年,设44个乡(镇)410保。
民国31年,设39个乡(镇)384保,同年9月改设33个乡338保。
民国38年,全县分中、东、南、西、北5个区,辖33个乡(镇)。
1949年12月3日武鸣县城解放。12月中,全境解放,行政区划仍按民国38年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辖33个乡。
1950年,设10个区辖32个乡,即:三和区辖三和乡、邓广乡、城厢乡、里建乡;太平区辖太平乡、上江乡、葛阳乡;双桥区辖双桥乡、腾翔乡、甘圩乡、伊岭乡;宁武区辖宁武乡、梁新乡、长安乡;锣圩区辖锣圩乡、玉泉乡、英利乡、邓柳乡;黎灵区辖黎灵乡、四坡乡;陆斡区辖四塘乡、剑江乡、苞桥乡;白云区辖雷江乡、白云乡、小陆乡;天马区辖天马乡、马头乡、罗波乡;府城区辖府城乡、寺圩乡、仙湖乡。
1950年10月,县城增设城厢镇,各区改以序号称,三和区为第1区,太平区为第2区,双桥区为第3区,宁武区为第4区,锣圩区为第5区,黎灵区为第6区,府城区为第7区,陆斡区为第8区,白云区为第9区,天马区为第10区。下辖32个乡。
1952年7月仍设10个区,辖131个乡3个镇:第1区辖15个乡和城厢镇,第2区辖13个乡,第3区辖15个乡,第4区辖11个乡,第5区辖16个乡和锣圩镇,第6区辖7个乡,第7区辖17个乡,第8区辖10个乡和陆斡镇,第9区辖11个乡,第10区辖15个乡。
1956年,仍设10个区,辖134个乡;建立161个高级社。
1958年2月,仍设10个区,但区名改由区公所所在地命名,将134个乡(镇)合并为30个乡(镇):城厢区辖城厢镇、里建乡、邓广乡、三和乡;太平区辖太平乡、上江乡、葛阳乡;双桥区辖双桥乡、腾翔乡、甘圩乡;宁武区辖长安乡、梁新乡、总管乡;锣圩区辖锣圩乡、英圩乡、玉泉乡、邓柳乡;灵马区(原黎灵区)辖灵马乡;府城区辖仙湖乡、寺圩乡、府城乡;陆斡区辖陆斡乡、剑江乡、苞桥乡;两江区(原白云区)辖两江乡、雷圩乡、小陆乡;马头区(原天马区)辖马头乡、天马乡、罗波乡。
1958年8月,将399个农业社合并建立11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超美人民公社,由城厢、邓广、和平、里建等4个乡组成;上江乡人民公社,由上江乡各农业社组成;太平乡人民公社,由太平乡各农业社组成;天井岭人民公社,由双桥、腾翔、葛阳、甘圩等4个乡组成;红一人民公社,由总管、长安、梁新等3个乡组成;幸福人民公社,由锣圩、英圩、邓柳、玉泉等4个乡组成;东风人民公社,由灵马乡各农业社组成;“八一”人民公社,由府城、仙湖、寺圩等3个乡组成;先锋人民公社,由陆斡、苞桥、剑江等3个乡组成;卫星人民公社,由小陆、两江、雷江等3个乡组成;红旗人民公社由马头、天马、罗波等3个乡组成。自治区驻县境内有广西武鸣华侨农场、香泉农场。
1959年12月,将11个人民公社改为16个:城厢镇、城厢、里建、太平、双桥、甘圩、宁武、锣圩、邓柳、玉泉、灵马、府城、陆斡、剑江、两江、罗波、马头。
1961年6月,将16个公社划分为30个公社,即城厢、邓广、和平、太平、葛阳、双桥、腾翔、甘圩、总管、梁新、长安、锣圩、英圩、玉泉、邓柳、灵马、府城、仙湖、寺圩、陆斡、苞桥、那羊、剑江、两江、小陆、雷江、马头、罗波、天马乡。
1962年9月划分10个区、下辖135个公社:城厢区辖14个公社,太平区辖13个公社,双桥区辖15个公社,宁武区辖10个公社,锣圩区辖17个公社,天马区辖7个公社,府城区辖18个公社,陆斡区辖14个公社,两江区辖11个公社,罗波区辖16个公社。
1966年7月,撤销10个区,成立13个人民公社,即城厢、两江、太平、双桥、宁武、锣圩、灵马、府城、仙湖、陆斡、罗波、马头公社和城厢镇。
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全县设城厢、太平、双桥、宁武、灵马、仙湖、府城、罗波、两江、马头等10个乡和城厢、锣圩、陆斡等3个镇。
1987年9月,从太平乡划出上江片增设上江乡,从双桥乡划出甘圩片增设甘圩乡,从锣圩镇划出玉泉片增设玉泉乡。
1990年,全县设有13个乡3个镇,下辖213个村公所(含1个农业大队),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646个村民委员会,3049个村民小组。自治区驻县境内有武鸣华侨农场、广西白合华侨农场、东风农场。
1996年,武鸣辖11个镇、5个乡:城厢镇、城东镇、罗波镇、陆斡镇、锣圩镇、太平镇、双桥镇、宁武镇、仙湖镇、府城镇、两江镇、灵马乡、马头乡、甘圩乡、玉泉乡、上江乡。政府驻城厢镇。
2000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甘圩、灵马、马头等3个乡改为镇建制,各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2003年末,武鸣辖14个镇、2个乡:城厢镇、城东镇、双桥镇、罗波镇、两江镇、马头镇、陆斡镇、太平镇、甘圩镇、宁武镇、锣圩镇、仙湖镇、府城镇、灵马镇、上江乡、玉泉乡;以及武鸣伊岭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城东镇建制,城东镇整体并入城厢镇,扩大城厢镇的管辖范围。撤销上江乡建制,整体并入太平镇,扩大太平镇的管辖范围。撤销玉泉乡建制,整体并入锣圩镇,扩大锣圩镇的管辖范围。
2012年武鸣县辖13个镇、198个村、20个社区、3145个村民小组、1705个自然屯,2008年末总人口达67.8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1人,其中农业人口55.91万人。自治区直属的东风农场、白合华侨农场及南宁投资区驻县境内。
2015 年,全县仍设 13 个镇、198 个村民委员会、20 个社区,有 1795 个自然屯、3415 个村民小组。
2016 年 5 月 27 日, 武鸣撤县设区。
2017 年 9 月,武鸣区设 13 个镇、 198 个村民委员会、21 个社区,有 1800 个自然屯、 3415 个村民小组。武鸣区 2021 年行政区划设 13 个镇,有 198 个村民委员会、22 个社区,有 1928 个自然屯、3492 个村民小组。
2023年武鸣区辖13个镇:城厢镇、双桥镇、罗波镇、两江镇、马头镇、陆斡镇、太平镇、甘圩镇、宁武镇、锣圩镇、仙湖镇、府城镇、灵马镇,198个村、22个社区、有 1928 个自然屯、3492 个村民小组。 区政府驻城厢镇兴武大道245号。
大美广西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