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西乡古村落贲家巷
工农革命热土 红十四军摇篮
贲家巷,不是江南也有江南美景,红色老区亦有诗情画意。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成立,贲家巷成为一方红色热土。红军井、大圣寺、红十四军纪念碑……时光在这里沉淀,浓郁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赓续,更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村落概况
贲家巷传统村落位于如皋市江安镇周庄社区,距镇区约3公里。域内主要河道有红旗河、胜利河、龙游河。村域内有“两横一纵”干路网,“两横”分别是丁西路、贲燕路,“一纵”是贲阚路,路宽在4~10米。对外交通主要是东西方向贯穿村庄的丁西线,宽10米。村落距宁通高速和新334省道只有8分钟车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2021年8月,贲家巷被列入第四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相传,贲家巷人原是由安徽宣城逃荒而至。定居后,沿袭了宣城的街坊里巷布局,厢中设坊,坊中置巷,巷中庐舍鳞栉,因贲姓人居多,故得此名。
1913年,如皋改设县乡制,贲家巷隶属江安乡。1929年,如皋改设区,江安乡为第十五区,贲家巷隶属第十五区。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江安区,贲家巷隶属江安区。1945年,江安区新设胜利乡,贲家巷隶属胜利乡。1950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周严乡,贲家巷隶属周严乡。1957年,合并组建胜利乡,贲家巷隶属胜利乡。1959年,胜利公社恢复,贲家巷隶属胜利公社。1983年,恢复胜利乡,贲家巷隶属胜利乡。2000年胜利、高明2乡合并组建高明镇,贲家巷隶属高明镇。同年,贲家巷村被并入周庄社区,隶属高明镇周庄社区。2013年,原高明镇所辖的周庄社区并入江安镇,贲家巷村划归江安镇管辖。2021年底,贲家巷传统村落共有330户、1186人,其中贲姓215户、762人。
传统格局
贲家巷居住布局原是里巷布局,后演变成集中团式布局,少量为沿河、沿路“一”字式布局的住宅。大部分住宅为20世纪80年代后建立的独立式建筑,庭院大、质量好。
红色印迹
贲家巷古井始建于清朝末年,位于贲阚路西约80米处贲义兵家院内。黄麻石质井圈,外径约53厘米,圆孔内径约33 厘米,厚约11厘米。井上口直径约50厘米,下口直径约115厘米,深约5.3米,青砖竖砌井壁。1930年4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大会在贲家巷召开,3万余人参加,此井为当时参会军民共同饮用的4口水井之一,见证了华东地区红色革命摇篮的诞生。为发扬红军革命战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当地村民将该井取名为“红军井”。
▲红军井 (石建海供图)
大圣寺建于清朝末年,位于贲巷桥东南约200米处。据史料记载,大圣寺曾有殿堂、僧寮数百间,僧众200余人。大圣寺僧人在念佛修行的同时,不忘爱国护教,爱国高僧、革命烈士僧俊如就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与敌人斗争而壮烈牺牲的。后改建为僧俊如烈士纪念馆。
▲大圣寺(石建海 供图)
红十四军纪念碑1990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60周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南通军分区,如皋县委、县政府在贲家巷立碑纪念。碑的左上方镌刻红十四军旗徽,碑的下方刻有271个字的碑文。台阶6层,寓意建军60周年;围绕纪念碑立14根链柱,成圆形环抱,寓意该军序列为十四军;石碑基座呈八边形,下方四面形,表达了红十四军植根于四面八方的工农大众;地基四周均为青松翠柏环绕,占地面积为960 平方米。纪念碑碑形为12米高的一把步枪,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碑身从上至下镌刻着红十四军当年二支队二大队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的题字。碑身、碑基为水泥浇注,大理石装饰贴。
▲红十四军纪念碑(石建海供图)
民俗文化
打莲花 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用方言说唱,委婉动听,通俗易懂,生动风趣。一般是在春节期间,或者是村民家有喜事的时候,一人表演,自说自唱,也有两人结伴表演,一个说词,一个在旁边附和叫好。2021年底,贲家巷有表演者15人,传承人3人,主要是在社区开展文艺活动时表演,说词内容以歌颂党的辉煌成就和百姓幸福生活为主。
挑花担是在新年新岁、喜庆节日时表达吉祥如意的表演活动,深受村民欢迎。表演者用扁担挑着花篮、走着碎步,姿态婀娜。花担旁常以男丑角反穿皮袄,手握破芭蕉扇插科打诨,搭档说唱,并用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大花篮为竹篾扎制,缀以各色鲜花瑞草,尺寸可大可小,式样种类很多。扁担一般长1.5米,以篾竹削制,柔软而有弹性。挑花担的小扁担看似简单,制作却不易。不仅要形状美、大小适中,还要软硬适当。挑花担时要求两头晃荡,太软就耷下来,太硬则不晃。
物产美食
桑葚贲家巷有1800余亩桑园,每年4-5月份是桑葚的采摘时节。桑葚粒大味甜,饱满多汁,营养丰富。村民采摘后社区统一收购包装,对外销售,增加村民收入。
粉蒸榆树叶每年4月是吃粉蒸榆树叶的好时节。采摘新鲜榆树叶、甜菜叶,咸肉切片,加入适量玉米糁、食用油、盐、鸡精,充分搅拌均匀。铺上甜菜叶,一层榆树叶、一层咸肉,逐层摆好,盖上锅盖,猛火蒸10 分钟左右即可食用。粉蒸榆树叶软软糯糯,咸香、淡雅、爽滑,不仅美味,还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等功效。
冷蒸立夏前后,大麦、小麦、元麦初熟之时,将其穗采下,揉去芒刺,在锅中炒熟。再搓揉,褪尽麦壳、扬尽糠皮,之后碾压,冷蒸即成。冷蒸吃起来鲜嫩爽口、清香扑鼻。加韭菜末、生姜米做成冷蒸饼,油烙成金黄色,别具风味。
▲桑葚(沈萍 摄)
▲冷蒸 (张佳佳摄)
乡贤名人
僧俊如(1885-1932),原名朱俊,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8岁出家,后到贲家巷大圣寺当住持。1929年,经革命人士苏德馨、王玉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僧人身份长期隐蔽,为党传递情报、保管党的文件和武器。他还秘密加入红军,成为共产党在如皋西乡的地下工作者。1930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贲家巷成立后,僧俊如利用寺庙作掩护,救治过不少红军伤病员。1932年3月,庙里一个小和尚因父亲被恶霸地主逼债致死,趁憎俊如外出时,从地窖拿出一支盒子枪,跑到地主家报仇。因不会开枪,小和尚不但没有打死地主,反而连人带枪被抓。经恐吓、毒打,小和尚难以承受皮肉之苦,将憎俊如招供出来。僧俊如被捕后,被押送至如皋县城国民党监狱。在监狱中,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和审问,他始终咬紧牙关,不吐一字。敌人无计可施,于同年4月,在定慧寺南侧城墙下将憎俊如杀害。1982年10月1日,僧俊如被民政部评为革命烈士。
李建国(1923-1949),曾用名李政。1944年秋,参加新四军,历任连队文书、文化教员和指导员等职。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开始后,先后参加莱芜、济南、淮海等战役。渡江战役时,任29军87师261团参谋。他主动要求参加渡江突击队,4月21日夜,乘“土军舰”向南岸驶去。途中,机器发生故障,两艘敌舰由西向东驶来,并开炮攻击,李建国等迅速迎头反击。北岸指挥部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派部队增援,敌舰逃遁。战斗中,李建国壮烈牺牲。
名人履痕
何昆在贲家巷筹建红十四军何昆(1898-1930),湖南永兴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预科,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何昆奉中共江苏省委之命,到如皋贲家巷筹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何昆到达如皋西乡后,一面筹划部队的整编和建军工作,一面加紧军事训练。在各地整顿工作告一段落后,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正式决定,将如泰工农红军和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合并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1930年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贲家巷召开建军大会。红十四军指战员,如皋县江安、卢港、石庄、磨头和泰兴县古溪、黄桥等地方圆三四十公里内的赤卫队、农协会员、少先队员等数万军民,带着洋枪、土枪、大刀、梭镖、铁叉等武器参加会议。大会开始,通海特委委员张辛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成立并宣读负责干部名单。何昆任军长,李超时任政委,薛衡竟任军参谋长,余乃诚任军政治部主任。全军编成2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3个大队,共1300余人。通海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一支队,刘廷杰任支队长;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何昆兼任支队长。接着,举行阅兵仪式,红十四军和赤卫队、农民协会、少先队等村民队伍接受了军长何昆的检阅。红十四军的成立,标志着通海如泰的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红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省境内唯一列入中央红军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在中共通海特委的具体领导下,红十四军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卧榻之侧横戈跃马,驰骋苏中八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在游击区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并且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当时,全国有15块红军游击区,通海、如泰位列其中。
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大规模“围剿”行动,对中国革命战争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并为后来新四军东进和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村落保护
江安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明确了各项保护措施,建立了保护档案,不断加强对域内历史文化、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管理。2016年,建成周庄乡愁馆,馆内以农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共展出照片50余张,实物300余件,展现了过去几十年村落的发展历程,让游客感受到满满的乡土味和家乡情。2021年,维护修缮红十四军纪念遗址,以现有红十四军纪念碑为基础进行扩展,打造红十四军遗址公园,加强对古银杏树的养护。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以打造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同步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周庄乡愁馆(石建海供图)
(来源:《南通传统村落》特约供稿人:石建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