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行中国》走进六枝特区:探寻独特之地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在贵州省西部,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六枝特区,它是中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有着别样的过去、蓬勃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往昔岁月:历史沿革与文化沉淀
回溯历史,1966年2月22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六枝特区成立,其行政区划在之后不断调整。三线建设时期,六枝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彼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于此,带来不同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三线文化” 。如今,境内的“六枝记忆”三线建设产业园,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园区内的接待中心、椭球影院和三线博物馆,记录着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
六枝特区生活着约53.62万常住人口 ,境内有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等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近三分之一 。这里是民族文化的富矿,苗族特殊分支长角苗在此聚居,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千年。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箐苗彩色服饰,工序繁杂,从种麻、纺线、织布到刺绣、蜡染,每一步都凝聚着长角苗人的智慧与心血,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音色悠扬,是长角苗人民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此外,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姊妹箫、六枝花灯戏、布阿捞_布依百草酒酿造技艺等,丰富了六枝特区的文化内涵。
当下风华: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
如今的六枝特区,正凭借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完整保留了长角苗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每年正月初九、初十的跳花节,吸引国内外数万名游客前来体验 。游客们可以欣赏长角苗同胞身着盛装、头戴长角头饰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感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点展示活动的重头戏——逛“村集”,让传统乡村市集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全新活力。三街十二坊的30个展位前,150余种“六枝六味”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短短几天,超2万人次涌入,线下成交1500多单,销售额3万元 。同时,30多位本土网红主播打造云上集市,活动期间线上订单累计96845单,销售额高达263.87万元,让“六枝六味”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破圈” 。
从经济数据来看,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184.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7.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9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05:25.63:49.32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88%;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2.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3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7.1% 。
在工业发展方面,2024年以来,六枝特区坚持“富矿精开”。围绕国家战略性矿产和新型工业化链条需求,重点对煤炭、煤层气、萤石、锂等矿种开展勘查。郎岱平桥片区探明萤石、氧化锂资源量分别为1000万吨和100万吨,平均品位分别为30%、0.5%;阿志河片区初步勘探氧化锂储量5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0.8% ,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
专家指出,六枝特区未来应在文旅融合上持续发力,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更多体验式旅游产品,将长角苗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旅游线路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与旅游营销模式,提升六枝特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在工业领域,要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六枝特区独特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始终保持鲜明特色,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