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座8D魔幻都市,又一次在网红经济与城市治理的天平上摇摆。
三年前还是荒坡的地方,现在成了“渝版布达拉宫”,结果刚火了两年多,突然说要全域停业整治——这事儿够不够抓眼球?
这地儿本地人叫“哈儿山”,莲花村的莲花石社。
三年前就是个普通荒坡,草啊树啊长得挺好,但因为能从半山腰俯瞰东水门大桥和渝中半岛的夜景,被网友拍了段15秒的视频,一下就火了。
视频里层层叠叠的万家灯火,像上帝视角下的画卷,大家管这叫“渝版布达拉宫”。
这种“野趣+都市风光”的反差,刚好戳中大家爱打卡的心理。
村民自己搭的简易茶摊,一开始人均才20块,竹椅木桌往坡边一摆,喝口老鹰茶看夜景,挺接地气的。
但后来变味儿了。
听说后来的经营者砍了47%的原生植被搭景,主导开发的还是个注册资金3万的小公司,搞“先破坏后补手续”那套。
游客多了,茶摊从几家变成几十家,树被砍了建观景台,88块一杯的老鹰茶、30块一串的烤苕皮,宰客的事儿不少;私拉的电线像蜘蛛网缠树干,高压电塔下支烤肉摊,厕所简陋得没法看,茶位费贵得离谱,游客投诉像雪片似的飞。
安全和生态都出问题了,这儿还被骂成“重庆最大违建群”。
南岸区4月就启动了环境优化,但昨晚发了公告,说为了安全整改,从今天0点开始全域停业,啥时候恢复还没说。
这波操作,应该是在给“野蛮生长”的网红实验踩急刹车。
你说这地方火了吧,确实给重庆添了人气,但无序发展的问题也暴露了。
砍树搞建设,安全隐患一堆,游客体验也不好——这哪是“野趣”,简直是“乱趣”。
现在停业整治,就是要停下来好好理一理:哪些该留,哪些该拆;怎么平衡好看和安全的底线;怎么让村民赚钱,又不破坏环境。
现在问题是,停业之后怎么改?
是彻底拆了恢复原样,还是规范管理留下特色?
要是重新开放,能不能既保留“野趣”,又解决安全和宰客问题?
这些问题,估计重庆本地人和游客都在等答案。
你觉得这地方该咋改?是该严格管,还是留点“烟火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