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变“围城”,游客掉进坑?
据极目新闻报道,从2025年8月1日起,游客得掏50元维护费,才能走进丽江古城,覆盖大研、白沙、束河三大区域,票价有效期倒是延长到了365天,号称“随便进出”。
据中国日报报道,丽江古城维护成本高昂,每年需29亿元,1997年以来累计投资480亿元。官方认为,维护费是保护古城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丽江古城作为活态遗产,面临旅游压力和自然损耗,修路、补房、保护纳西文化都需要钱。
官方说这对游客是“利好”,一次掏钱,一年免费。可网友不买账,大部分人一年只会去一次,甚至一辈子只去一次,这50元不还是单次门票吗?
丽江古城收维护费,不是今天才有的,为何此次惹的争议比较大?保护遗产,到底该谁买单?
前世今生:丽江古城维护费
丽江古城,1997年被封为世界文化遗产,石板路、木房子、纳西风情,活脱脱一个穿越剧的取景地。为了保住这份“老祖宗的遗产”,丽江从2001年起试水维护费,2007年正式开收,每人每次80元。2018年降到50元。
到了2025年,新政来了:还是50元,有效期拉长到一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去收费,是对进入核心景区的散客进行收费和查验。这次收费,8月1日后,散客只要进入景区就需要收费,也就是说收费范围扩大了。
官方强调,维护费是“专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拿去保护古城了。可网友还记着2020年那场审计,丽江古城2100万元维护费被挪去搞行政开支。谁敢保证这次每个游客所掏的50元真都花在了古城身上?如果丽江能晒晒账本,告诉大家钱花哪儿了,兴许还能挽回点信任。可惜,至今没见这动静,游客自然嘀咕:“这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说白了,这维护费就是把古城保养的担子甩给了游客。50元不算多,可积少成多,一家三口就是150元,够吃顿简单的火锅了。网友说得形象:“就像住酒店交了房费,还要额外掏钱打扫房间,凭啥啊?”更何况,丽江古城是开放式街区,不是封闭景区,游客来了逛街吃饭买东西,本来就在给当地输血,还要再收一道“进城税”,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他山之石:免费的西湖
丽江古城变“围城”,在凤凰古城身上,有熟悉的剧本。
2013年4月10日,湖南凤凰古城开始实施捆绑售票,游客需要购买148元门票才能进去古城。政策实施后引发多方关注,游客人数骤减,当地个体商户受到很大冲击,引发游客和商户不满。
2016年4月10日,凤凰古城取消入城大门票收费,但古城内的核心景点仍需单独购票。
进城收费真的是景区发展和维护的必选项?免费就对景区发展不利?
这就不得不提杭州西湖了。这地方不收门票,照样成了全国游客的“打卡圣地”。2023年,杭州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旅游收入破千亿,西湖功不可没。为啥?免费降低了门槛,游客来了,钱自然花在别处——坐船赏湖、喝龙井茶、住湖边酒店,周边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西湖管委会算过一笔账:门票收入没了,但间接拉动的消费翻了好几倍,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
丽江跟西湖比,差别在哪儿?西湖是湖泊加人文景观,维护成本相对低;丽江是活生生的古建筑群,修路补房样样烧钱。可杭州的路子值得学——不直接收门票,靠酒店税、餐饮税或者商业合作把钱赚回来。游客省了50元,兴许就多买几包牦牛肉干,多住一晚民宿,商户乐了,政府税收也没少,何乐而不为?
灵魂追问:遗产保护该谁买单?
维护费不光游客有意见,当地人也炸了锅。2016年,丽江商户就曾罢市抗议,说收费把游客挡在门外,生意不好做。2025年,这情绪还在发酵。大研古城里的店家抱怨:“游客少了,谁还来买我的手工围巾?”而束河、白沙这些免费区却沾光,游客绕着收费区走,免费区的生意反而更好。
这场争论的核心是:世界文化遗产该谁养?丽江本地人不交维护费,合情合理,他们平时纳税、出力,已经在为古城做贡献。
可游客呢?一次性来玩,凭啥就得掏钱修你家的房子?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保护责任不该全压在游客肩上,政府、企业、居民都该分担。
这方面,苏州做得挺聪明:部分园林收费,公共区域免费,既保收入又保人气。丽江能不能试试?比如黑龙潭收个20元,大研街区免费,游客来了自然会消费。或者搞个“遗产捐款箱”,想捐的捐,不想捐的随便逛,透明公开,谁也不会有意见。
最重要的是,每年29亿的维护费,花在哪儿了?修了几条路,补了几栋房,晒出来给大家看看。如果拿不出详细的账单,网友对这50元肯定不买账。游客不服,商户不乐,政策也站不稳。
丽江古城收费这事儿,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拉锯战。50元看似小钱,却可能把游客的心挡在城外。杭州西湖用免费证明了一点:敞开大门,来的不仅是人,还有钱和口碑。丽江有历史、有风情,底气不比西湖差,只要敢放下收费的执念,未来可期。
古城的灵魂不能锁在付费的墙后,古城变“围城”,丢的不只是游客,还有那份传承千年的温度。
来源:大象新闻 编辑:任华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