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的西山,自北向南,寺庙星罗棋布。这些寺庙或坐落于群山环抱之处,或构建于向阳避风之地,其规模建制各有差异,知名度也不尽相同。相较于蒙山、太山、龙山等近年来修复的古迹旅游区,北面除多福寺能吸引游客之外,许多驴友和骑行者更热衷于探访一些清幽的小庙,例如他们常常穿梭于西山北部的多福寺、石窑寺、北龙泉寺、西禅寺,有时还会加上摄乐村在西山脚下所修的广圣寺。旧《阳曲县志》中有记载:“西禅古寺,位于城西二十里的馒头山凹之中。其规模虽小,却幽静整洁。寺门外松柏桃李众多。院内有一缕清泉,流淌至寺外,僧人将其汇聚成池以供汲引,泉水味道极为甘美。寺南的半山中,是呼延一带驮运煤炭的小路。午夜时分,铃声络绎不绝,让人不禁产生超凡脱俗之想。其创建年代无从考证。村中有谚语云:‘先有西禅三百年,后有晋阳古太原。’此语流传已久。”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先有苏村五百年,后有山西古太原。苏村位于太原阳曲县泥屯镇附近。有时候,西山脚下也有人说成“先有西禅五百年”,西禅寺的北面被当地人称为钓鱼台。对于这两种早于太原数百年的说法,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这两个地方的地形来看,它们皆位于高处,按照传说,太原地区曾是晋阳湖,一片水泽,而西禅和苏村处于高处,所以不会被淹没。忻州系舟山也有类似的传说,关于人类遭遇洪水的记忆,在诸多记载中都有体现,中国的大禹治水,《圣经》里的诺亚方舟,都是有关水的传说,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西禅寺位于芮城村边的山上,从三给、摄乐、芮城、营村向西望去,能看到一座高峰上有铁塔,西禅寺就在铁塔子对面的山凹里,北面山角平坦之处被人们称作钓鱼台。如今,从摄乐村西广圣寺的北面正在修筑通往西禅寺的旅游公路,此路路面陡峭,尚在建设之中。目前,只能从柴村北走柴化路到上水峪村南,再折向东南下到半山腰才能到达西禅寺。
从柴村政务大厅向西进入山区,便是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地向前延伸。路上车辆稀少,然而自由骑行者却不在少数,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漫山遍野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柴村之名可谓名副其实。经过多次如蛇行般迂回曲折的盘旋,道路越升越高。行至一处山谷之中,北面半山有一座新修的寺院,宏伟壮观且富丽堂皇,路口修筑了石牌坊,上面写着“北龙泉寺”。再经过一段路程到达阳面,便是下水峪村,村子规模不大。绕过下水峪村再向上攀升,就来到了上水峪村东的三岔路口,往北可通往甘草峁、马头水,往南是白道、玉泉山。往东攀至山顶再向下走就通往西禅寺,西禅寺与龙泉寺、石窑寺直线距离并不远,但其间要翻山越岭,没有现成的道路,只有驴友们依照他们留下的标记穿越。下到桑树坡北面便是西禅寺,西禅寺坐落在山崖下半圆形的小凹之中,因有清泉涌动,泉水甘甜爽口,故而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今年农历六月十九举办西禅寺的祈福法会,各方信众云集于寺内,共沐浴佛光,同享神恩。从往昔的照片来看,山门过殿已经重修,弥勒佛与韦陀菩萨背靠背于其间,院中的大殿加盖出檐,雕梁画栋,彩绘焕然一新。众多信徒虔诚地礼拜四方,上香许愿,供献以求福祈安。原本清幽的小院人来人往,众人共同感受着佛光的普照。此次祈福会邀请晋剧前来助兴,演出了《渭水河》《打金枝》等剧目。寺院北面供奉姜太公,此地为钓鱼台,演唱《文王访贤渭水河》可谓应景之作。五韵锣鼓团队英姿飒爽,演奏得铿锵有力,乐声震荡在山谷之中。
中午寺院为香客提供素斋,饮水,大多数人是自驾车外,还有两辆大巴接送香客,服务周到热情。
西禅寺历经兴衰变迁,如今又焕发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