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莱芜,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7月12日,“山东人民印刷厂(代号709)”旧址,在这一天被赋予新生——莱芜709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
行走在莱芜709文化产业园,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草木的清香,更有一种跨越时空、被重新唤醒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激情。
尘封记忆的钥匙——从“铅与火”到“声光电”
“接过这张‘厂区工作证’,如同握住了开启时光之门的钥匙。”开园首日,首批游客在焕然一新的游客服务中心领取了仿制工作证。这枚小小的道具,瞬间将游客拉回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0年9月,响应国家“小三线”建设战略,山东人民印刷厂在莱芜塔子村扎根。在这里,第四套人民币、第五卷《毛泽东选集》从这里走向全国,更肩负着1977年恢复高考后连续五年山东省高考试卷的印制重任。
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厂区保留了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工业风貌。高大的生产车间、整齐的员工宿舍、随处可见的标语墙,无声诉说着那段“白天排铅字,晚上唱红歌”的集体青春。
莱芜区与山东文旅携手对709修旧如旧、二次升级,让“三线故事”走出岁月尘封的老厂房,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全面系统介绍“小三线”的主题纪念园。这不仅是一场“工业遗址”向“文化地标”的内涵蝶变,也是一场“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的产业蝶变,更是一场“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多赢蝶变。
盘活工业遗产的当代价值,让厚重的精神积淀释放文旅融合潜能,是莱芜709文化产业园的核心所在,更是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深情致敬与时代传承。
永不落幕的剧场——沉浸式触摸时代脉搏
园区内,历史不再是橱窗里的静态展陈,而是一场全民可参与的沉浸式戏剧。
“同志,请出示工作证!”园区门口,挂着哨子的“保卫科”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查验。推着二八自行车的大爷,后座木箱里冰棍冒着丝丝凉气。大礼堂里,“山东人民印刷厂职工大联欢”正在火热进行……
最令人动容的体验在由胶装车间改造的沉浸式剧场内上演。以一张承载着无数家庭生计与集体记忆的粮票为线索,《代号709》的首幕剧目《半斤粮票》正在上演。演员穿梭于观众席间,光影在真实的厂房结构上流淌,走廊两侧悬挂的泛黄粮票,在灯光下仿佛跃动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生命密码。
“这里不是普通的影视城。”年过七旬的游客周建军在观看演出后感叹,“这里自带的历史厚重感,让我走进来,就不自觉地回忆起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引起了强烈共鸣。”
“文化嵌入、产业注入、客源导入、乡村融入”——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从宏大戏剧回归人间烟火,园区的生命力更在于其与当下,与乡村振兴的深刻链接。
职工大食堂里,热气蒸腾。600余人可同时在此品尝“忆苦思甜”主题餐:大锅菜搭配窝窝头、玉米糊。针对研学团体,更有“备战饭”、“加班馍”、“车间汤”等特色餐食。
“在这里,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父辈的生活,比书本上的更鲜活、更生动。”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孙明玉说。
食堂外,村民经营的地锅灶台滋滋作响,供销社、老照相馆复刻了当年的生活场景,游客可用换购的粮票带走一份“旧时光里的念想”,或在幕布前拍一张“年代证件照”。
产业的活力在创新中奔涌。莱芜区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基地内,“第一书记直播间”的主播正热情推介莱芜黑猪肉、花椒等特色农产品。旁边的特色产品展销区与“共富工坊”紧密相连,国家级非遗莱芜锡雕《石敢当》、《五贡》熠熠生辉;省级非遗燕子石、木版年画琳琅满目,面塑《龙凤呈祥》栩栩如生;260多名周边村民在工坊内制作国风头饰、汉服配饰。莱芜228项非遗资源,在此找到了传承发展并与市场接轨的新路径。
漫步园区,老篮球场上,水泥地面与铁制篮筐凝固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汗水与欢笑。保留的宿舍楼被改造为极简工业风客房,与由老物件构筑的“年代记忆公园”交互辉映……
园区将深度串联莱芜战役纪念馆、省工委旧址等红色资源,沿着“星火·烽火·薪火”的时间轴线,打造“从革命斗争到工业强国”的完整叙事线路和山东红色教育第一品牌。山东文旅将依托集团多业态融合优势,在管理运营、产品创新、宣传推介上持续发力,确保项目长期稳健发展,为济南市、莱芜区注入发展新动能。
如今,这座从三线建设烽火中走来、在乡村振兴浪潮中重生的工业遗迹,是一个鲜活的剧场,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奋斗之歌;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着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更是一粒炽热的火种,在“文化嵌入、产业注入、客源导入、乡村融入”的实践中,照亮了莱芜区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前路。
铅华洗尽,岁月如歌,709的故事,正翻开崭新的篇章。
(莱芜融媒记者:孔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