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融媒体中心7月18日讯 近年来,秦州区持续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将“羲皇故里”的文化根脉与“陇上江南”的生态禀赋深度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机,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幸福靠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文化为魂:从“历史符号”到“活态IP”
秦州,这片承载着2700年建城史的土地,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伏羲庙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问祖。秦州区深谙“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之道,以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努力将伏羲文化打造为世界级IP,通过公祭大典、非遗展演、文创开发、文化交流等多元形式,让古老文明“活”在当下。
不仅要保护文物,更要让文化‘出圈’。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秦州区立足丰富的文旅资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发展思路。全区现有217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5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依托伏羲文化,秦州开发出800余种文创产品,将秦腔、伏羲八卦鼓等非遗技艺融入旅游场景,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厚度。
生态为基:从“陇上江南”到“全域绿廊”
秦州区森林覆盖率40.5%,空气优良天数占比96.9%,独特的气候与生态资源使其成为西北“避暑天堂”。近年来,秦州以“一轴两线多点”布局串联山水人文,将藉河风情线、南山景区、南山牡丹园、北山月季园、青鹃山等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秦州通过保护性开发大庄草原、李子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推出康养民宿、生态研学等新业态,让“陇上江南”成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品牌。
创新为翼: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融合”
秦州的文旅崛起,离不开“文旅+”的综合效应。通过“文旅+乡村振兴”,青鹃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文旅+非遗活化”让赵氏泥人、关峡竹编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文旅+特色餐饮”激活“天水八大碗”等美食文化;“文旅+康养”则瞄准健康旅游新业态,规划生态康养项目多个。
全域旅游不是景点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的深度融合。秦州区通过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6项专项规划,构建起“一区一轴两线多点”的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从“单打独斗”走向“全域联动”。
民生为本:从“流量经济”到“幸福经济”
文旅发展最终落脚于民生福祉。“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主要是能照顾到孩子”,在平南镇苏湾民俗庄园工作的董微微对家乡的变化感同身受。经过多年努力,苏湾民俗庄园已发展为以本土民俗文化为载体,兼具生态度假、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功能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就业达60余人。
秦州区通过“能人带户”“企业+农户”模式,让农民吃上“旅游饭”。通过完善交通、厕所、导览等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当游客为秦州的美食、文化、生态点赞时,市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也在悄然生长。
秦州的文旅之路,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是生态价值的转化,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这座古老城市正以创新为帆、以民生为锚,在文旅融合的蓝海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秦州区宣传部 张永宏)
来源:看秦州客户端(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