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门鹤山市宅梧镇靖村,穿过小巷,一座清代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是曾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的余氏大宗祠。80年前,铮铮铁骨在这里铸就,血肉之躯在这里赴难,无数革命先辈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震撼人心的粤中力量。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红色文化轻骑兵:重走抗战之路”活动最终站于7月17至18日踏访江门市,通过红色直播、史实展、惠民演出等多元形式,让历史的烽烟与当代的追思在此交汇。
文化盛宴: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线下的相聚,是一场穿越历史的灵魂对话。
7月17日下午,“勠力同心——粤港抗战史实展”在江门市文化馆一楼展览厅亮相。该展览以“浩劫”“呐喊”“抗争”“烽火”“胜利”五大篇章为经纬,以泛黄的史料、26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将粤港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抗战史诗编织得立体而滚烫。“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如今的强国。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年轻人铭记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奉献与牺牲,在当下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断赓续红色血脉。”面对采访时,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金牌讲解员苏香旭说道。
在二楼剧场内,音诗舞剧《华南烽火 抗战丰碑》震撼上演。来自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的青年演员用直击灵魂的呐喊、铿锵有力的动作、富有张力的表演形式,融合地域特色,将抗战将士为国冲锋的剪影、“革命母亲”谭杏送儿的决绝一一再现。观众仿若置身于当年情景,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掌声雷动,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被瞬间点燃。来自阳江的阮女士为“革命母亲”的事迹而动容:“这是一次直抵灵魂的精神洗礼。希望年轻一代多了解历史,将爱国精神根植于心,努力学好本领,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力量。”
夜幕降临,惠民演出更将活动推向高潮。“与人民同行——2025年广州文艺志愿者·红色文化轻骑兵走进江门惠民演出”汇聚歌曲、舞蹈、杂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讴歌家国情怀,让江门市民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进一步领略岭南风情与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现场观众纷纷点亮手机电筒,如繁星般的光点在场馆中渐次亮起,这片由点点微光织就而成的星河与流光溢彩的舞台灯光温柔相拥,让整个剧场再次沸腾。
历史回响: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7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端红色课堂”率先叩响历史的门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金牌讲解员与南方杂志社记者来到江门鹤山,从余氏大宗祠的青砖绿瓦里触摸烽火余温,从高新企业中感受江门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让观众看见历史回响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重走抗战路,既是回望历史、致敬先烈,更是要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奋进滋养,把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荣池表示。
侨乡江门,浸透着岭南的赤诚血脉,曾见证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1924年11月,中共新会支部、中共鹤山支部相继诞生,江门的革命火种自此播撒,终成燎原之势。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余氏宗祠宣告成立,这支英勇之师犹如利剑出鞘,成为粤中抗战的中流砥柱,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在江门留下了143处的红色革命遗址。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已卓有成效,目前已向群众开放60多处革命旧址,精心打造7条红色旅游线路。”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黎秀敏向记者介绍,由江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烽火燃五邑 浴血挽山河——江门抗战历史专题巡回展”已于7月1日正式启动。该展览将于7月到9月在江门各市区巡回展出,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了解江门抗战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宝贵途径。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山河重光,薪火长传。7月18日清晨,循着七月的朝阳,“移动的文物课堂”走进了江门市图书馆。华侨抗战英烈的事迹,通过精心设计的“人物故事互动卡”在孩子们手中流转,尘封历史再度鲜活呈现。
这场课堂还特设了“致敬华侨抗战英烈艺术共创”环节,鼓励孩子们共同绘制纪念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华侨先辈的崇高敬意,让红色文化在小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童言真挚,却掷地有声。
同步开启的“红色乡村 绿美发展”直播将镜头转向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在凉瓜博物馆里,主播品味“苦尽甘来”的农耕智慧,探秘“凉瓜小镇”明星村的发展历史、民俗文化;在文创展台上,凉瓜面膜、手提包诠释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乡村振兴的画卷,正以红色为底,泼墨挥毫。
随着江门站活动的圆满结束,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2025红色文化轻骑兵:重走抗战之路”系列活动已走过6座英雄之城,将广东抗日的足迹串联成一部立体、鲜活的南粤抗战精神图鉴。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向记者介绍,“红色文化轻骑兵”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着力打造的原创社会教育品牌活动,2021年启动至今,已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走出博物馆,走进革命旧址、社区、图书馆和学校。
“今年我们精心编排的大型音诗舞剧,还有惠民演出、移动的文物课堂等活动形式,把8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被革命精神、革命先烈所打动,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抵御侵略的光辉历程。”易西兵坦言,“广大市民和观众朋友的支持和响应,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如今,枪炮声虽远,青史永存;先烈虽逝,风骨长留。先辈留下的红色火种将继续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历久弥坚。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陈冰青 李晓霞
【摄像】陈冰青 刘家业 李冉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李卓华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作者】 陈冰青;李晓霞;刘家业;李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