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前往开元溶洞的乡间小路上,无意间瞥到了河对岸的石门,赶紧查导航地图 :淄博博山源泉镇西高村,心下暗暗打定主意,一会儿从开元溶洞回来务必要过去看看这座石门。
开元溶洞属于东高村,而眼前这座石门则位于西高村。
据《张氏族谱》载:“吾张氏自宋、元之际来居此土数百年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玉生庙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修增福堂碑》均镌有“青州府益都县高家庄”字样。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高庄”。据此,宋代(1279年)以前即已建村。
高姓来此定居最早,故名高家庄。相传明隆庆年间,田舍被洪水淹没,一部分人迂往东南山高地,即今之郭庄;一部分人迁往淄河北岸无影山上东西山坡居住。因两地居民发生纠纷,后以无影山为界,分为两庄。该村取“人往高处走”之义,又位于西方,故以“西高”命名。
而上文中的无影山可不是咱们济南天桥区的无影山,而是位于源泉镇淄河北岸的一座高高的山坡,因为从日出至日落,四周都不见山的阴影,故民间俗称为无影山。此山在史书记载中也称“翫[wán]仙山”,《续修博山县志》载:“翫仙山,县东南四十五里,淄水北岸。山半有村名曰‘高庄’。”
的确如此,驾车从淄河对岸的乡间小路由西往东,确实发现虽然河道北岸一直有村居,但西半拉的房子越建越高,随着坡度逐步在抬升,而东半拉的房子则像是建在了一片平原上面,基本都是一个高度,鲜有突兀高出来的院落。还以为西边是老村,东边是新村呢。
车子停在桥头一户废弃的院子里,拉着二哈同学漫步进村。
有古石门的村子铁定也会有几座遗留下来的古宅老院。瞧这座二层小楼,一层为石块垒砌,二层则换成了黄土坯。屋子外观还保留着明显的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前面不远有棵弯腰的粗壮老槐,树下坐着位耄耋老人正在乘凉。
瞅到右边一户院墙倒塌的老院,测试下高度感觉能爬进去,招呼二哈同学过来,托着他先攀上去,而我则左脚蹬左墙石头缝,右脚蹬土墙缝,嘿嘿哟!一个鹞子展翅!很轻松地跃了上去!我这身手还算敏捷吧?因为从小没少干上房揭瓦掏鸟窝的事儿。
在破败的院落里简单看了一圈,满眼的荒芜,窗没了,门破了,墙塌了,顶漏了,院子里也长满了杂草,让人无从下脚。
透过破损的门洞往里瞧去,里面堆满了杂物,上面落着厚厚的灰尘,看情形这扇门也好久好久没有打开过了。曾经倾尽全力建造的引以为傲的宅子,现在只有一片萧条,没有一丝的生气。
又从破土墙那里翻出来,拍拍身上的浮土回到巷道,刚才坐在老槐下的老大爷拄着拐杖也缓步挪过来了----老人家倒是没看到我俩攀墙入院,却瞧见我俩钻进了两户院落中的夹缝里,他肯定也是想来看看我俩在干嘛。
主动向老大爷问好后又问道,“大爷,您有90了吗?”
啊?大爷笑着看向我却没有说话,明白了,大爷耳背,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大爷听清后一脸和善地笑着回答:“91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大爷的双眼混浊没了曾经的明亮,说大爷七十多岁都行,因为大爷长得可好看啦,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脸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深沟干褶,甚至都没有被太阳晒得糙黑,虽然背驼得弯成了大弓,但大爷年轻时一定是位很英俊很英俊的小伙。不知大爷是不是戴的假牙,笑起来还会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显得人更精神。
还想跟大爷多聊几句,听大爷讲讲村子更多的故事,奈何大爷耳背厉害,只好向大爷摆手示意后转而去了大爷身后的小巷子。
巷道里面也有几座古朴大门的老宅院,露出了黄土坯的残破墙皮上还有六七十年代遗留的墨汁朱漆书写的口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无产阶级大革命万岁”。
破损脱落的外层墙皮露出了下面大小一致的整齐黄土坯-----多年前去古村李家疃时听说过,好些人家注重面子,对外的院墙和屋墙都修建得很养眼很气派,而里面的内宅却是简陋的土坯屋子,因为全部使用青砖需要一定的财力,但人们都好面子,想给外人一种家境殷实的虚象,其实也不仅是过去,现如今好些人不也这样?活给别人看,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表面光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西高村最知名的是位于河道边的石门,咱绕了村子一圈不也是冲它而来?
只是在河对岸就能瞧见,进了村却需要费劲找找。
石门实际是当年为防捻军和匪患的侵袭而建,村子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主要通道口分别修建了石圩门,并筑起围墙与圩门连接以保卫村子。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来的东、西、北三个圩门和大部分围墙均已拆掉,现在仅剩了南门,也就是呈现我们眼前的这座孤零零石圩门,以及东门南侧的一段残墙。
石圩门上面有匾额阴刻着“临淄”二字,落款时间为清光绪元年桃月榖旦(1875年农历三月吉日),距今正好一百五十年。
有趣的是这座小小的石圩门竟然还刻意在东南角位置砌出个“拐弯抹角”。
穿过拱券顶的门洞往西是下行的青石板路,一百多年来,石板上走过无数车马和行人,青石也被踩踏地光滑锃亮。
旁边的河道就是淄河,难道“临淄”为临着淄河之意?
西高留有这座“临淄门”,据说东高也有一座石圩门,匾额上书“淄泉”,与西高的“临淄”门建造年代相同。但在网上搜来搜去没有找到相关图片,只待有缘人得了机会去游西高东高之时,亲自找寻“淄泉”门了。
西高村同时也是著名革命烈士翟寿亭的故乡。
翟寿亭(1919年--1979年),又名翟所昌。博山县西高庄人,曾任空军总医院政委。1938年10月入伍,任独立团一营一连班长,同年11月担任文书,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孟良崮、莱芜、开封、淮海和渡江等战役。1950年,奉命率团进军西藏,作战、修路历时5年。1964年,任空军总医院政委。翟寿亭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79年12月病逝。看着“遭受迫害”那几个字是如此的刺眼,让人又气愤又感慨。前几个月看了本《二月逆流》,也是越看越气,却又无可奈何,如果自己出生于那个年代,又能怎样呢?同样也是无能为力。
意外路过的西高村是座有故事的古村,朋友们假若来开元溶洞游玩,建议停下车子,进到西高村里看看,如果时间允许,也请帮我寻一寻东高村里的“淄泉”门,谢谢。
博山源泉镇一日游,咱还没玩够呢,下一篇带你们继续钻山洞,放心啦,免费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