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改黄山:文化根断了
1987年,安徽省的徽州地区改成了黄山市,这事一看是为了蹭黄山风景区的热度,搞旅游经济。可结果旅游是起来了,但徽州这个千年老名字背后的文化却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徽州是徽派建筑、徽商精神、徽墨歙砚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宝。可改成黄山后,老百姓一提“黄山”,脑子里全是山景,徽州的文化味淡得几乎没了。
万里副总理当年就看不下去了,直言这改名“真没文化”。徽州这名字承载了多少历史积淀,黄山只是个自然景观,文化传承的根基就被连根拔起。数据显示,黄山市旅游业确实火了,2019年游客量超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700亿,可文化圈的专家和当地老辈人却一直在叹气:徽州文化的影响力被稀释。
淮阴变淮安:民心散了
2001年,淮阴市被改成了淮安市,表面上看是为了行政区划调整,统一名称。可直接把老百姓的情感给踩了一脚。淮阴那是韩信的故乡,历史上有名的军事重镇,千年文化底蕴不是吹的。可改成淮安后,当地人觉得自家根被挖了。
因为淮安这名字虽然也有历史,但跟淮阴比起来,文化认同感差远了。淮阴人觉得自己被“降格”了,心里的自豪感没了。当地居民抗议过,结果改名后淮安的经济没大起色,反而因为名字之争,地方凝聚力还不如以前。
长安成西安:历史味淡了
最后一个绕不开的,是长安改西安。1369年,明朝定都北京后,长安就变成了西安。说是为了跟新都区别开。
西安这名字听着就没长安那么有气势,虽然也有西周、秦汉的渊源,但总感觉少了点文化韵味。近代还有人提议复名“长安”,比如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政府内部讨论过这事,可因为行政区划太复杂,最后不了了之。不少人觉得“长安”比“西安”更能代表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去。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长安改西安确实让历史感打了折扣。要是能复名“长安”,也许能给城市形象加点分,可惜现实条件不允许。
这三个城市改名的故事,都有个共同点:改名时没顾好文化和民意,结果经济账算得再精,文化账和人心账却亏了。徽州改黄山,断了文化根;淮阴变淮安,散了民心;长安成西安,淡了历史味。这些“失败”案例,提醒我们,名字不只是个符号,它连着过去,也牵着未来。
为啥改名容易翻车?
城市改名就是个平衡问题。一边是经济发展的诱惑,一边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像黄山的案例,地方政府看中了旅游业的钱袋子,觉得改个名能立马见效。可文化不是一天两天能攒起来的,丢了就真没了。
还有,淮阴改淮安,当地人反对声一片,可决策层硬推,民意被晾在一边。结果地方认同感没了,发展也没跟上。多听听专家和群众意见,兴许能少点争议。
再说长安改西安,虽然是历史原因,可也说明名字的变迁得考虑长远影响。要是能保住历史味,西安的软实力说不定还能再上一层楼。
教训在哪儿?
这几个改名“失败”的城市,给我们敲了警钟。第一,别光顾着经济,文化不能丢。徽州改黄山,旅游业起来了,可文化传承断了。第二,民意得放第一位。淮阴改淮安,老百姓不乐意,硬改的结果就是地方认同危机,得不偿失。第三,历史感得留住。长安变西安,历史味淡了,后人想补救都难。
咋改才不翻车?
以后城市再改名,怎么才能不重蹈覆辙?首先,名字是城市的脸面,改之前得问问:这名字还能不能扛起历史文化的大旗?
其次,不是走个形式,开个会就完事,得真下基层,问问老百姓愿不愿意,再者,折中方案可以试试。比如行政名字改了,但在旅游、文化宣传上保留老名字,既能发展经济,又不丢文化根。
最后,中央现在强调“稳慎”,地方政府得落实到位。改名前做足调研,评估经济、文化、民意三方面的影响,别拍脑袋就定。还得加大文化保护的投入。
城市名字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根。徽州改黄山、淮阴变淮安、长安成西安,这些“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改名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得顾全大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