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赵玉芳)“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符号的三峡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大坝,创新的大坝,生态的大坝,人文的大坝和开放的大坝。”
由长江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三峡大学主办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高质量发展论坛” 7月17日在湖北宜都开幕。次日上午举行的平行论坛上,《水文化》杂志特约编辑程东金作题为“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标识的三峡工程”的发言,提出三峡工程对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符号性意义。
《水文化》杂志特约编辑程东金。 程东金供图
程东金说,作为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总体性策略,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目标的总体性表达,又是构成21世纪国民精神家园“神圣空间”的路径。国家文化公园源于世界上通行的国家公园概念,但又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认同型国家属性”的独特设计。与国家公园重在保护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空间不同,国家文化公园重在建设具有民族国家历史与国家象征意义的特定文化空间。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主导、全民共享的文化记忆空间,长江流域内的文化景观皆是记忆的客观外化物。“然而,长江文化认知的碎片化,在强调线性和廊道建设的同时,对核心符号、代表性标识打造不够。”
程东金说,“因此,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符号象征体系尤为重要。”
他认为,每种文明都会适时产生出自己的标志象征物,作为文明演进阶段的标志性符号有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大型水坝以其无比巨大的规模和尺度堪称20世纪典型的超级工程。
大坝被视为是现代化和人类控制、利用自然资源能力的象征。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尤其在那些试图开启现代化道路的后发国家,建筑大型水坝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词。
世界各国修建大坝水利工程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结束,以美国的胡佛大坝和大古力大坝为时代标志;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以埃及阿斯旺大坝、巴西和巴拉圭伊泰普为时代标志;第三个高潮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20年代为周期,主场转移到中国,以三峡大坝和西南水电工程群开发为代表。
“ 21世纪的中国是引领世界水电潮流的主力军,在这种意义上讲,三峡工程则是世界第三次水利开发高潮的标准性工程。”
程东金说,长江的缩影文化和枢纽文化是三峡,三峡在长江和长江文化中占有特殊一席之地。由此,三峡工程有着治水、民族复兴、创新、生态、人文、开放多重符号价值。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三峡工程还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河流伦理、文物保护、以人为本的典范与符号。
三峡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吸引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来自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和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例如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船闸系统等关键技术。工程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曾参与评估和咨询。
程东金说,作为开放的符号,兴建三峡工程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国际技术合作,也反映在其透明化管理、国际标准应用以及对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中。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李智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