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下滑的摆拍式蹦极、坐电梯爬山 20 分钟登顶、在水深不足 1 米处躺平漂流…… 最近,“窝囊旅游三件套”——“窝囊爬山”“窝囊漂流”“窝囊蹦极” 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窝囊,这个曾经的贬义词,在这一届年轻人的自嘲里,已经转化了色彩,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与生活态度。
“又怂又爽”
“重在参与,舒服就行,姿势要帅”
“窝囊旅游” 的核心精神正是 “又怂又爽”。比如浙江安吉推出的 “减速版蹦极”,不再是自由落体式的惊叫现场,而是一个缓缓下滑的过程,结果游客数量直接翻了五六倍。再比如杭州天屿山、台州神仙居这些地方推出的 “无痛爬山” 自动扶梯,从山脚到山顶只需几分钟,省时省力,谁不爱?还有浙江安吉、山东费县、广西桂林等地一些景区推出的 “窝囊漂”,没有了传统漂流的惊险刺激,游客只需 “躺平” 就可以“窝在山水里,神游天地间”。

“窝囊旅游” 之所以能火,正是精准拿捏了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心态,给足了他们情绪价值。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也更加注重自我、独立和个性。他们不怕承认自己 “怂”,但也不放弃尝试。通过拥抱 “窝囊旅游”,他们用自嘲的方式表达自我,用轻松的姿态面对压力,用 “窝囊” 的方式完成一次次情绪释放。

同时,社交网络的种草式传播也给了“窝囊旅游” 走红的土壤。某旅游平台调研显示,62% 的年轻人将 “能出片” 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远超 “刺激程度” 的占比。当 “社交货币” 的价值凸显,“半吊子勇敢”也成了可炫耀的资本。于是,在刺激、挑战和窝囊之间,年轻人选择了“重在参与,舒服就行,姿势要帅”。
另辟蹊径的 “反向旅游”
我们曾经讨论过县城游火了、鹤岗铁岭等非著名旅游小城出圈、村咖日销 8000 杯等等现象,现在,“反向旅游”的形式又更加丰富了,这都在提示着人们的旅行需求已不同于以往。也许是人的观念,也许是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这样看来,这种 “窝囊” 反而有种 “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新潮感,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反向旅游”呢?特别是在快节奏生活下,它提供给年轻人一个释放的契机,也在宣示一种情绪价值:哪怕是最刺激的旅行也可以是自主掌握的、舒适的,旅行应该回归最原始的放松身心。

不少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 “窝囊版” 漂流的视频,被网友评价 “有电视上古代弃婴的感觉了”“看起来更像是放生”,令人忍俊不禁。社交网络时代的反差感、种草式传播提供了 “窝囊旅游” 走红的土壤,也让这种曾经被压抑的需求被看见。
“放松”“悦己”“反差”做身体主人
“窝囊旅游” 的火爆,折射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变化,也给文旅市场带来启示。“又菜又爱玩”,菜不是问题,玩才是关键。要看到这届年轻人既敢于自嘲,也勇于行动的特质。读懂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以及背后 “悦己”“放松”“反差” 消费转向。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应从“单一供给” 转向 “多元体验”,从“功能导向” 转向 “情绪价值”,从“硬核挑战” 转向 “软核治愈”,以满足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为文旅创新打开更多可能。

这种效果是显著的,比如,浙江一景区推出减速版蹦极,项目改造后,尝试蹦极的游客数量翻了五六倍,节假日期间日均体验人数超 200 人次。在推出 “无痛爬山” 的天屿山景区,扶梯票另外收费每人 30 元,登上山顶只需 10 分钟,2023 年暑假 3000 个人上山,2800 个人都会买扶梯票,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做身体、时间的主人,不必非得挑战极限,“窝囊旅游” 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年轻人的消费趋势永远在变,更新换代起来也快了,特别是最近朝着“放松”“悦己”“反差”的转向,值得旅游市场甚至整个消费市场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