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朝阳凌丰大桥附近,红衣徒步团与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相遇,并未相让,引发网友热议。
随后,暴走团群主回应,称车辆属于备勤状态,想着仅需一分钟,便想让队员先过去。这看似短暂的“一分钟”,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一分钟”或许微不足道,不过是刷个短视频、喝口水的时间。可在救护车与消防车面前,“一分钟”却重如泰山。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用在急救、消防、抢险语境下再恰当不过。心脏骤停时,黄金抢救时间仅4至6分钟,每耽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直线下降7%—至10%;火灾救援中,起火后的10分钟内是初期灭火的关键窗口期,早一分钟到达,就多一分控制火势、挽救生命财产的可能。
这一分钟,承载的是生的希望,是对生命的敬畏,容不得丝毫马虎与拖延。然而,暴走团却无视这最基本的生命至上原则,抛出“就一分钟”的荒谬论调,着实令人唏嘘。
从规则意识层面来看,暴走团的行为是对规则的公然漠视。《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消防车、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享有优先通行权,其他车辆和行人必须让行。即便此次车辆处于备勤状态,未执行紧急任务,但作为特种应急车辆,其随时可能奔赴救援一线,肩负特殊使命,理应得到道路使用者的敬畏与礼让。而暴走团将公共道路当成自家后院,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把自身的健身活动置于公共安全之上,完全不顾及他人的通行权利,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暴走团这种不让行行为背后,可能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他们自恃人多势众,觉得就算有点小违规,执法部门也难以对他们进行实质性处罚。以往对这类集体违规行为,大多只是口头劝离,缺乏对组织者和带头者的严厉惩处,导致违规成本极低,使得他们愈发肆无忌惮。
同时,暴走团内部的集体意识在作祟,为了维持所谓的团队整齐度、仪式感,不愿轻易打乱队形,将团队形式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管理的不足。随着群众性健身组织的兴起,城市却缺乏足够的、专门的活动场地供其使用,导致他们不得不占用非机动车道甚至机动车道。相关部门未能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供适宜的健身场所,也是冲突产生的根源之一。
当地派出所将此事定性为素养问题,并联系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处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法律层面讲,如果在僵持过程中车辆接到紧急任务,暴走团仍拒不避让,就可能涉嫌违法,应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仅仅依靠批评教育,无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对其他类似团体起到警示作用。
要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需多管齐下。一方面,暴走团自身必须加强自我管理和规范,每一位成员都应增强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满足自身健身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反思并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开辟更多专门的健身场地,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加强对群众性健身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制定明确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则;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规则、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严格依法惩处,绝不姑息迁就。
人是社会资源中最宝贵的一种资源,敬畏生命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理念遵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尊重老年人的健身权利,但这绝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和他人权益为代价。这“一分钟”的僵持,是对生命的漠视,是规则意识的缺失,更是对社会文明的挑战。只有当每个人都将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血液,将规则意识贯穿行为始终,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应急通道才能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生命通道”。( 西安网特约评论员 李慧 )
编辑:高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