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曾经杂草丛生的陕西兴平市马嵬驿荒沟变身为游人如织的4A级景区,当上海黄河路因《繁花》成为打卡热地,当新疆阿勒泰借《我的阿勒泰》迎来旅游热潮,一个清晰的趋势已然显现:文旅融合正以多元创新模式,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沉寂之地焕发新生。从历史故事的深度挖掘到影视IP的流量赋能,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到“影视+文旅”的长效运营,中国文旅产业正走出一条兼具文化厚度与市场活力的新路径。
一、文化IP:从历史肌理到影视叙事的双向赋能
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让文化“活”起来。无论是沉睡千年的历史故事,还是热播剧集中的虚拟场景,优质的文化IP总能搭建起与游客对话的桥梁。
马嵬驿的蜕变,始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开掘。“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流传千年,当地没有简单复刻仿古街的老路,而是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唐代民俗风情注入景区肌理——古色古香的建筑、身着唐装的工作人员、唐风景观小品,让游客沉浸式穿越盛唐;关中小吃街的凉皮、肉夹馍,非遗舞台的华阴老腔、皮影戏,手工坊的剪纸、陶艺体验,更让历史场景有了可触可感的生活温度。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精准提炼,突破了乡村旅游同质化困境,让历史IP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引力。
而影视IP则为文旅注入了更鲜活的时代流量。《长安十二时辰》的爆红,让西安的唐风市井文化走向全国;《繁花》的热映,使和平饭店、南京路步行街的搜索热度环比暴涨415%;《我的阿勒泰》上线一周,“阿勒泰”旅游搜索热度飙升562%。这些案例印证了影视IP的魔力:当剧中的故事、场景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便会激发“实地打卡”的强烈冲动。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导虞晓所言,好的影视内容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与地方本土故事结合,引发情感共振”,这种共振正是影视IP赋能文旅的底层逻辑。
@长安的荔枝
二、产业协同:从旅游流量到经济增量的价值延伸
文旅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流量”向“留量”的转化,更需要产业协同形成的良性生态。
马嵬驿的实践给出了乡村文旅的范本。以“文化+旅游”为起点,景区将旅游龙头效应延伸至周边产业:农户开办农家乐、民宿,把农产品加工成特色旅游商品;与村庄合作建立种植基地,既为景区餐饮提供新鲜食材,又拓宽农民销路。如今,这里已带动千余人就业,形成“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格局。这种“旅游+农业+服务业”的融合,让单一景区变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影视IP的产业带动则呈现出更广阔的辐射面。《我的阿勒泰》开播前,出品方与新疆相关部门共同设计旅游线路、开发衍生品、设立产业基金,将剧集流量提前导入当地文旅产业链;西安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以剧集IP为核心,构建起涵盖小吃、文创、演艺、沉浸游戏的立体商业空间,开业三年吸引450万游客,带动了周边商业、住宿、交通等业态繁荣。正如上海社科院副所长汤蕴懿所言,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与“溢出效应”正在放大——不仅集聚关注度,更让文创、经济、社会效益形成叠加。
三、破圈关键:内容适配、城市支撑与长效运营的三重密码
并非所有文化IP都能激活文旅,也非所有影视流量都能转化为持续动能。从马嵬驿到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成功案例的背后,藏着内容适配、城市支撑与长效运营的三重密码。
内容适配是前提。马嵬驿拒绝千篇一律的仿古套路,而是让历史故事融入每一处细节;《我的阿勒泰》以现实主义手法拍摄,设计的景点与线路便于串联,实现“剧情与场景共生”。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指出,剧集类型与城市的适配度至关重要,“故事、角色与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激发游客的实地体验欲”。
城市支撑是基础。同程研究院强调,旅游目的地能否接住“泼天富贵”,取决于“长期吸引力”与“服务承接力”。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具备成熟的唐文化旅游集群,为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提供了天然土壤;上海凭借高水平的服务业,让《繁花》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深度体验。执惠集团创始人刘照慧坦言:“文旅发展需要经济支撑,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决定了能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
长效运营是核心。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长红”堪称典范:运营团队抓住剧中“感人至深的点”,通过NPC互动、节庆延伸(如七夕、中秋主题活动)强化沉浸感;450万游客量的背后,是对“共情能力、运营细节、创新能力”的持续打磨。正如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所言,文旅项目要“形成长尾效应”,需不断延伸IP内涵,让游客每次到访都有新体验。
@我的阿勒泰
从废弃荒沟到热门景区,从影视屏幕到实地打卡,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改写中国的文旅地图。这些案例证明:文化是根,流量是翼,产业是本,运营是魂。未来,当更多地方找到文化IP与地域特色的契合点,以优质服务与长效运营承接流量,文旅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书写更多“让荒芜变繁华”的精彩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