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长假,城中文旅热度不逊高温,随着高铁网络的“公交化”运行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人心,上海市民的足迹亦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轻松辐射至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嘉兴等周边城市。除了寻觅和开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上述周边更已成为沪上居民文化生活半径的惯常延伸。当日往返的城际出游模式——看一场曾错过的演出、逛一个心心念念的展馆、游山玩水品茗尝味,通过主题呼应、在地化重构和消费链整合,让苏浙沪皖包邮区的文旅资源形成有机网络。
今年暑期,长三角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过亿人次,其中近三成是当日往返的文化休闲客群。高铁车厢里,手持多馆联票的游客、追看跨城戏剧的文艺爱好者、带孩子参加博物馆研学的家长,共同构成流动的文化图景。交通的便利直接催生了文化资源的深度协作与互补效应,形成了特有的文旅接力。
比方在演出市场,互联互通令错过的精彩,得以异地重逢。许多热门话剧、舞剧和演唱会,开启在长三角主要城市巡演的模式。上海一票难求的现象级演出,无论是里马斯·图米纳斯的《浮士德》,还是克里斯蒂安·陆帕的《酗酒者莫非》,又或者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可能下一站便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或杭州剧院上演了,为错失上海场次的观众提供了“二刷”甚至“首刷”的机会。反之,上海本地一些精品的、相对小众的音乐会或实验戏剧,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苏浙皖一带的乐迷和剧迷专程前来打卡。大家在平台购票时,都不再只盯牢本地。
长三角演出资源的深度联动,实现了热门剧目的分流和演艺场景的创新,形成了梯度互补的消费网格。错峰观演既疏解了上海的文化消费压力,也激活了周边城市的演艺市场,杭州、嘉兴还曾推出“演唱会专线大巴”,覆盖上海、苏州、宁波等200公里内城市。“为一部剧、赴一座城”,极大地盘活了区域内的文旅潜力,让优质演出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共享,形成多向滋养的生态链。
与此同时,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区域联动愈发紧密。长三角拥有众多重量级文化场馆,暑期更是精彩纷呈,各场馆都会在此期间推出重磅特展,内容涵盖历史文物、艺术作品乃至潮流文化,满足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群体的需求。这边厢,上海当代艺术博览馆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人潮汹涌,转身即可奔去苏博,现场感观贝氏建筑美学。又或者,在上海博物馆看完“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还不过瘾,则可同步去南京看“永恒的木乃伊”,去杭州看“消失的法老VR展”……
这种联动超越了简单的“你有我也有”,通过主题呼应、展品互借、视角互补,鼓励观众“看过的展,去别处换个角度再体验一把”,深化对文化议题的理解,极大提升了区域文化资源的价值。
此外,为了承接跨城文化热潮,延时开放也成了今夏长三角文旅设施的标配,苏浙沪多个场馆都开设了夜场,让上班族都能在收工后打个高铁来回。
而支撑跨城体验的是一套日趋成熟的协同机制,并非朝夕一蹴而就,实则是徐徐图之,文旅消费的一体化在这些年来,已从单点消费进阶到区域联票。长三角区域各项“一卡通”获得全面推广——跨城联动举办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节展活动;共同策划长三角旅游主题产品;强化社保卡“一卡通”在文旅场馆的应用;携手推出文博美展……上海“随申行”与多个长三角城市的官方出行平台完成系统化对接,开启公共交通乘车码联通:民众无须下载新的App,即可丝滑切换乘车场景。应季应景的长三角“点对点”跨城文化专线,以“交通+文旅”的深度融合,倡导“周末微旅行”,民众进入城际快线专区,根据需要选购“一票联程”,便可由人民广场、浦东世纪大道指定地点发车直达他城展览现场。
在盛夏的每一次跨城文旅中,一种基于互鉴与共享的新江南风尚方兴未艾。
原标题:《新民艺评|卜翌:盛夏长三角,喜见文旅一体化的新风尚》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卜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