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暑期档,上海文旅市场如烈火烹油,火爆异常。上海民族乐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联合推出的原创文旅项目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历来备受市民游客欢迎,这两天再度回归,于7月17日至31日在音乐厅开启第六轮限量驻场演出。这部现象级作品被誉为“中式美学大观”“国乐百科全书”,此前5轮已经上演了125场。记者获悉,和这部作品同步,音乐厅内还有多项文旅项目形成流量矩阵。
经过5轮的淬炼,这个知名的驻场项目已有了大量的创新。当观众入座,演出开始,“国乐+光影+建筑”的魔力便开始发酵。随着第一个音符的流淌,国乐的诗意不仅以声波的形式“浸润”双耳,更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将上海音乐厅的廊柱、壁面幻化为流动的千年画卷——光影在观众席间游走,音符在建筑肌理上跳跃,构建出一个突破物理边界的“国乐元宇宙”,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东方美学的意境长河之中。
九部作品如同九把钥匙,唤醒深植血脉的文化记忆,串联起诗、书、画、舞、戏的东方美学链:《汲古》以9000年历史的骨笛叩响华夏文明的初啼;《水行》用尺八的空灵与手碟的现代音色,荡漾起上善若水的哲思;《火舞》集结中西方打击乐器,点燃生命原初的炽热;《墨戏》古筝的吟猱绰注化作飞白狂草,疏狂写意;《山水》的七位演奏家以诗意的旋律勾勒出竹林清风、文人风骨;《酒歌》琵琶声声说不尽的千古之爱;《穿越》唢呐与电音碰撞出星际漫游的未来幻境;《蜂飞》超炫的技巧展示,上演妙趣横生的自然谐谑曲;《丝路》八音和鸣共振,奏响人类文明交融的乐章。
超越百场的持续优化,让作品得以不断打磨提升,艺术家们也能在反复演绎中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笛箫演奏家赵韵梦说:“《海上生民乐》像一面镜子,既照见我的技艺成长,更引发对音乐本质的思考。在演绎《山水》时,我把自己想象成竹林中的隐士诗人,让音乐与动作都浸透这份文人风骨。”
打击乐首席王音睿则是喜欢在观众评论中寻求进步空间:“每次演出结束,我都习惯在手机各种APP上刷观众的反馈,也收集到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比如有个评论说很喜欢我在演奏打击乐中融入的肢体表达,我就想能否在不同的乐曲、不同乐器的呈现上融入更多肢体语言,既能丰富乐曲的表达又能拉近观众的距离,实践下来确实效果不错。”
在五年的时光里,《酒歌》的两位琵琶演奏家也有了各自的收获。期间,琵琶演奏家李胜男升级成为了一名母亲:“琵琶不再只是乐器,而是我与新身份对话的桥梁——舞台上的铿锵与温柔,恰如母亲这个角色赋予我的双重力量。”而琵琶演奏家刘嘉2022年刚进团就加入《海上生民乐》第三轮演出,她说当时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霸王',抱着琵琶的手都在微微发抖”,团长罗小慈给了她全方位的指导,“演出前给予我指导和鼓励,演出时更是在现场观看,哪怕缺席也会让同事全程录像。深夜的电话里,更是对当天的演出进行全面的点评”,这样的“以演代练”,“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演奏之道”。
和《海上生民乐》共同成长不仅有演奏家。舞台执行导演之一洪艺桐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跨界融合音乐会的多元化表达的工作流程、对舞台安全流程规范的细化。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带着不同的愉悦感满足感共同享受这趟音乐的旅程。”
正是这样的共同成长,让这部作品“破圈”,成为了上海文旅市场的标杆项目。据介绍,“海生”期间,前来观演的观众还可在上海音乐厅购买丰富多样的国风衍生品,包括“海上生民乐”限定礼包。此外,2025年暑期,上海音乐厅同步开启三大驻场项目,除了《海上生民乐》,还有沉浸式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全球首个沉浸声VR体验重磅大作《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覆盖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偏好的群体,让95岁的上海音乐厅从单一“音乐会空间”升级为多元“无边界文化综合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